猩紅熱今年不尋常大爆發,衞生防護中心再接獲一名六歲男童受感染後出現嚴重併發症,甲類鏈球菌入血引致敗血症,一度需要深切治療。男童由發病至入院期間曾求診,未及時獲處方抗生素治療。他留醫瑪麗醫院,驗出感染的甲型鏈球菌罕有地對常用抗生素紅霉素呈抗藥性。
男童就讀港島聖公會聖彼得小學,本月一日起出現喉嚨痛及蔓延全身的皮膚出疹,本月七日發燒,上周六(十一日)留醫瑪麗醫院,翌日出現敗血症,轉送兒童深切治療部留醫,現時情況穩定,他的血液樣本驗出甲型鏈球菌。衞生防護中心表示,男童發病期間曾向私家醫生求診,但沒有服用抗生素。他最近沒有外遊,家人和學校接獨者都沒有病徵,就讀的學校也沒有流感或猩紅熱爆發。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指出,男童感染的甲型鏈球菌對紅霉素有抗藥性,細菌入血比率較高,故要使用其他抗生素,例如盤尼西林或頭孢子素對付此特別品種惡菌。
傳染病專科醫生勞永樂指出,引致猩紅熱的甲型鏈球菌可入侵病人微絲血管,並釋出毒素破壞紅血球,令患者血壓急降,死亡率高達一半。猩紅熱本來並非嚴重的疾病,一般處方抗生素可治療。上月出現的近十年首宗死亡個案,不治的七歲女童求診後未獲處方抗生素。
勞指醫學界近年被指濫用抗生素,醫生治療喉嚨痛患者時也少處方抗生素,以免是病毒感染而不當處方抗生素,但遇上猩紅熱患者隨時「走雞」。若今次染病的男童及早服抗生素,病情未必變得嚴重,故醫學界需要檢討現時使用抗生素情況,在需要時必須處方,以免細菌感染的患者出現嚴重併發症。
他提醒家長,在現時猩紅熱高峰期,若發現子女出現喉嚨痛和發燒徵狀,帶子女求診時,應詢問醫生子女的病徵是否與猩紅熱有關;若醫生建議作進一步檢驗也不應拒絕,以及早確診和服用抗生素對症下藥。
本港今年的猩紅熱個案節節上升,至今已達三百七十宗,包括就讀赤柱聖士提反書院附屬小學的七歲女童感染後死亡,至於該校中學部十五歲中四男生早前亦不治,死因仍未明,衞生署昨指仍在調查中,男童入住的瑪嘉烈醫院指個案已交死因裁判官跟進,不作回應。
病原體 甲類鏈球菌
病徵 患者通常為2至8歲兒童;徵狀為發燒、咽喉痛及出疹;皮疹發病首天或翌日在軀幹或頸部出現,接着蔓延四肢,特別是腋窩、肘部及腹股溝,並不包括面部;患處皮膚粗糙,皮疹在1星期後消退,手掌腳底會脫皮
傳播途徑 透過呼吸或直接與受感染的呼吸系統分泌物接觸
潛伏期 1至3日
預防方法 維持個人及環境衞生;保持雙手清潔;打噴嚏或咳嗽時應掩口鼻;保持空氣流通
資料來源:衞生防護中心
2011年* 370宗
2010年 128宗
2009年 187宗
2008年 235宗
2007年 224宗
2006年 230宗
2005年 177宗
*截至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