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懸壺濟世不一定要行醫,因為在醫療範疇內,能發揮妙手仁心的機會有很多。不少成功跨越生命難關的病患者,仍要面對漫長艱辛的復康之路,專門研究醫療科技的譚永昌抱着利用小工程、大改變的心,將工程與醫療融會貫通,設計出特製的輪椅、溝通儀器等,幫助不少殘疾人士,包括曾爭取安樂死的斌仔(鄧紹斌)和於菲律賓人質慘劇中受傷的易小玲,譚的工作是要令他們活出尊嚴,掌握自己的生命。
為人謙虛、處事低調的譚永昌博士,在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任助理教授,過去鮮有接受個人專訪,對於記者的邀約,受訪當天亦不禁問「我何德何能?」是譚博士太看輕自己,譚所學所做就是將工程學實踐在醫療上,包括為殘疾人士設計特製輪椅、通訊儀器、手術用的輔助器等,可以說是醫生的後台。
不少行動不便甚至全身癱瘓的病人,都靠譚永昌的幫助下自立。就如曾向特首要求安樂死的斌仔,便於去年八月離開臥床十九年的醫院返回社區生活,全因譚為他設計了特製輪椅、研發「反光鏡輸入系統」來使用電腦,令斌仔可輕微移動頭部便可移動滑鼠,更令斌仔可自行操控輪椅,與人溝通,決定自己的「去向」。對於斌仔爭取安樂死的意願,譚永昌完全理解,「試想想每天都臥床不能動彈,做咩都要靠人,事事都不由自主,係好痛苦。」
正是這顆將心比己的熱心,過去廿多年令一名又一名病人能踏出自立的一步,「對佢哋嘅生命,係一個好重大嘅改變!」早前為菲律賓人質慘劇幸存者易小玲設計的鎖匙套,譚博士多次謙稱碎料,並非甚麼大設計,不過與易小玲會面的短短一小時內,就解決了易小玲難以開門和扣胸圍扣的問題,這一切在別人眼中的一小步,對受助人卻是遙不可及的一大步。
除了教書,譚永昌同時擔任賽馬會復康科技中心主任,接觸前來求助的殘疾人士,度身訂造輔助器,不過自三年前起,賽馬會的資助計劃完結,該會只能以自負盈虧形式運作。機構失去七成資助,很多求助者都因儀器造價貴而卻步,「係好可惜,明明係有用,但香港人就係因為冇資助而用唔到。」譚慨嘆,香港的醫療制度只集中在存活的問題,將殘疾服務看成次等需要,「好少人會重視呢班人,政府往往都係滿足咗基本生存就算。」
深信生命無分貴賤,譚永昌決定另尋他法,繞路實踐助人為快樂之本,親身到不同的自助組織、老人院探訪,觀察老人與殘疾人士的需要,此後他為延緩長者的老人癡呆症,又設計了一套電腦遊戲,令他發現原來幾乎所有老人院和醫院的椅子都不適合老人安坐,「啲櫈都係外國人嘅Size(尺寸),老人家坐唔穩跣出嚟,最後老人院就綁住佢哋,根本係本末倒置。」但譚沒有憤怒,只有無奈,「我都明白採購係牽涉好多程序,唔可以隨便掉晒啲櫈再買過!」
不能即時將眼前的種種不當撥亂反正,譚只求慢慢求變,正如他希望政府和社會愈加重視殘疾人士的需要,「最重要係用心去做,設施唔係淨係符合法例就算。」譚永昌推動無障礙環境的用心,雖然仍待栽種,但在理工大學校園內已率先處處開花。
圖:崔祖佑 文:龔蕙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