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移植是末期腎病患者的唯一康復希望,惟換腎非一勞永逸,原來患者保留體內的舊腎出現腎細胞癌風險大增十五倍。瑪麗醫院與伊利沙伯醫院分析約一千宗腎移植病例,於十二名病人的原有腎臟發現腎細胞癌。腎科專家解釋,末期腎病患者的腎臟有較多囊腫,加上換腎後需服用抗排斥藥物,均有利癌細胞生長。
研究由香港大學醫學院腎科權威黎嘉能教授等進行,參與研究的伊院腎科顧問醫生周嘉歡解釋,腎臟移植是將捐贈者的腎臟植入受贈病人體內,充當「新腎」。失去功能的「舊腎」續留在體內,換言之,病人體內最多有三個腎臟。已屆末期病變的「舊腎」會出現很多像水泡的囊腫,有機會演變成癌細胞。加上換腎病人需長期服抗排斥藥,免疫系統受壓,無法於癌細胞剛形成時加以殺滅,故他們患腎細胞癌風險較常人高十五倍。
今次研究回顧瑪麗及伊院二○○○年至○九年期間約一千名換腎病人,結果發現十二名病人的「舊腎」出現腎細胞癌,發病率約百分之一點三,其中一人更兩側「舊腎」均患癌,半數人患後天性腎囊腫。他們平均換腎後六年發現癌症,平均確診年齡為四十八歲,較一般人平均約六十二歲發病年輕。腫瘤平均體積三點二厘米,除一人有血尿外,其他人毫無徵狀,多數人因其他問題接受超聲波檢查才發現腫瘤。全部患者均切除患癌腎臟,並調整抗排斥藥處方,大部分人順利康復,惟兩人於平均約三年跟進期內死亡,一人死於敗血病,另一人因癌細胞轉移致死。
周嘉歡指,目前仍未確定腎囊腫演變成腫瘤的機制,亦未有充分證據顯示腎移植令囊腫情況加劇,但外國專家已建議應在病人換腎後一個月內進行超聲波檢查,有腎囊腫者其後每兩年檢查一次,沒有腎囊腫則五年一次。她認為本港醫學界可檢討是否為腎移植病人,制訂更清晰及有效的腎細胞癌檢查指引。
記者陳紹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