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勞動節剛好是最低工資正式啟動的日子,各集團工會均發起遊行慶祝最低工資的落實,更為工運的下一階段——爭取標準工時高喊口號。勞工界採攻勢,商界採守勢,步步為營的態勢非常明顯。
回歸後,貧窮問題日趨尖銳,低技術且年齡較大的工友,在自由市場欠缺議價能力,工資收入微薄,養活自己也有困難,遑論養妻活兒,生活完全沒有尊嚴,近年最低工資獲得民意主流支持,不難理解。
最低工資是工運的重要突破,從此「小政府、大市場」的管治哲學逐步淡出,應無疑問。工會乘勝追擊,除祭起標準工時(每周四十四)的口號,更劍指集體談判權,政府如何因應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政治議題。
勞福局局長張建宗表示最低工資「生得逢時」,勞資雙方皆百般滋味在心頭。局長強調最低工資秉持三大原則:僱員收入不應少過以前;僱員原有福利不變;僱主不能「大石壓死蟹」,單方面更改僱傭合約。局長講得動聽,問題是每一點都存在極多灰色地帶,說易行難。
舉例,飲食業之最基層,能落實最低工資,但水漲船高之效應未見出現,中低層員工的收入未見增加,不少人的收入反而變相減少,卻也並不違法,至於原有福利亦有所減少,如果勞工處的巡查隊認真執法,勞資關係或會變得緊張。
在飯鐘及休息日計薪與否尚欠清晰的情況下,勞資雙方應盡量通過協商,互諒互讓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最低工資落實後的首三個月,事關大局,只要不出現大問題或激烈碰撞,開局階段比較順利,往後的發展及鞏固階段也就比較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