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看今朝:醫療產業貽笑大方

二○○八年,曾蔭權宣布發展四大支柱產業以外的「六大優勢產業」,其中一項就是醫療產業。

「產業」,顧名思義涉及產權,有產權就有牟利的機會,發展產業的根本目標就為賺錢。香港要走醫療產業化,可以從研發新藥物、進行臨床試驗等方面發展,然後作出口銷售,但這方面投資要大,香港在這方面人才亦未必足夠,因此成本高昂,只能賺得蠅頭小利。

香港發展醫療產業,要針對現時香港擁有的資源及聲譽,譬如香港的醫療服務水平在區內相對優秀,可以吸引區內的一些富裕人士來香港就醫。內地的經濟正在高速崛起,內地人士的經濟能力也獲得提高,而且對優質醫療服務的需求殷切,但醫療質素方面還未追得上經濟增長的速度,兩地絕對可以近水樓台,互相利用。

近年來,內地孕婦來香港產子愈來愈常見,為防止這現象加劇會影響本地孕婦的需求,於是,有關當局宣布每名內地孕婦在公立醫院分娩,需要繳付三萬九千元費用。一分錢一分貨,內地孕婦來港個案沒有因此而減少,證明香港的醫療服務值得她們花這個價錢;她們為香港的醫院貢獻了大量的盈利,亦證明了這門服務作為醫療產業的砥柱是足夠有餘的。

內地孕婦來香港產子,自付醫藥費市場價格,應該是求之不得,私人醫療系統應該乘機壯大醫療產業的發展。但政府近日宣布的限制孕婦來港產子政策,行為卻是趕客、自斷財路,不但沒有順勢發展產業,更是逆勢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