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十二五」規劃重點在於民生,促進民生其中一條行動綱要,是五年內建三千六百萬套經濟保障房,主要是廉租房,達到市場總額的二成。由微之又微到二成,屬巨大的跨越,而且在「十二五」首年建一千萬套,誠為極其果斷的大手筆,反映中央政府的決心和改善民生的強大意志力。相信地方上與房地產發展商勾結的政府官員,今次不敢逆中央之意。
中央的廉租房政策,是參考香港殖民地時代的徙置區、廉租屋邨的經驗,可是香港回歸後,特區政府卻縮減公屋建造。這應該是特區政府心態的反映,從商人治港到公務員治港,都只是把心思放在資本方面,而不是廣大普羅大眾和社會長遠發展。
多建公屋,除了刺激建築業興旺外,還可使大比例的本地居民免除貴租和沉重的貸款供樓的負擔,從這個角度而言,也是藏富於民,把社會的成本全面降低,有利於本地內需,以及居民的投資。香港今天許多成功企業家、專業人士,都是從公屋邨出身,證明了公屋對資本積累、人才投資的巨大作用。
中央政府大力推行廉租房,暫時着重社會穩定,早晚亦會認識到廉租房對促進消費、投資的巨大作用,將來佔市場的比重便不會止於二成,而是更高。
本欄曾批評政府的變態心理,寧讓儲備高增,也要慢建公屋讓輪候者吃多過三年貴租之苦。中央政府如此決策,納入「十二五」規劃的特區政府又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