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從坐困愁城到臨界點

市民普遍不滿預算案脫離民意,未能處理貧窮,有效應對通脹,更沒有投資香港的未來,即使曾俊華突然加碼派錢,也無法消弭社會怨氣,反而進一步加深公眾的負面印象,認為預算案的制訂相當「兒戲」。

民怨在不斷積累,用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的話,是「可能香港已到了一個臨界點」,儘管其後劉兆佳否認講過這個詞語,但傳媒有錄影為證,是難以抹去的事實。

問題是,劉兆佳出爾反爾,究竟所為何事?○三年五十萬人遊行,導致政治變天,最後董建華「腳痛」辭職,當時任中策組首席的劉兆佳錯判形勢,揚言大概會有三萬人上街而誤導政府,教訓可謂極深刻。

劉兆佳主動向記者談及所謂臨界點的問題,有為自己尋找下台階之嫌:倘若周日的遊行示威人數眾多,證明他有預見性;要是人數有限,則可解讀為他有發出預警,而非毫無警覺。無論結果如何,劉兆佳都立於不敗之地。

臨界點之說法,相信是劉兆佳個人看法,並未能進入高層議程。不過,說法引起香港社會強烈回響,適逢「茉莉花革命」之說不脛而走,政治上極之敏感,加上北京召開兩會,易招各種政治議論。

劉兆佳即時受到強大內部壓力,不得不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欲淡化臨界點,可能令人聯想管治危機已病入膏肓。縱然他改向記者表示「我唔識用這幾個字」,但不得不承認香港管治的確存在「好大問題」。

過去劉兆佳曾以「坐困愁城」來形容特區的政治狀況,其實深層次矛盾繼續積累,未見有化解之勢,以臨界點來形容今日的狀態也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