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香港與上海

最近因事要到上海。其實,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我便經常到上海訪問、研究和參加研討會。那時,上海還未繁榮起來,雖然殘舊一些,但解放前中外經營近百年的上海風韻令人心醉,單只流連在原法租界華山路一帶的法國梧桐樹蔭下,那一種閒逸氣氛便足以使人忘卻凡塵世俗的煩惱。

近十年,上海繁榮了,多了高樓大廈,多了原來就令人討厭的舊海派作風。城市變得醜陋,失去了風韻,故此我不跑上海了。

今次到上海,仍然是西化、現代化的繁榮,雖是空間廣闊,遠勝香港,卻是冷冰冰的裝飾,沒有熱情、沒有感情,只是抄襲。

不過,看了當地報紙,發現一整版有趣的報道,標題是「去香港看奧斯卡和柏林熱片」,還是強調奧斯卡和柏林的洋人名牌,強調參展影片,屬典型的上海視野。不過,把第三十五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影片排列出來,即使是上海人趕時髦,專程跑到香港看那些上海看不到的各大影展作品,也足以反映上海人對文化的追求。附庸風雅也是入門途徑之一,總勝於自甘下流。

報道有趣的地方是凸顯出香港特色,並以此招徠上海人到香港。香港的特色在於體制,沒有意識形態的禁區和監控。何以香港可公開放映而上海不能?這就是「一國兩制」中「兩制」的差別,這不是堆砌出來的,而是長年累月積累出來對外國文化的理解和感受,以平常心看待不同的國家與文化,不管參展與否,得獎與否。在這兩方面,香港還遠勝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