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看今朝:伊朗與利比亞

伊朗與利比亞,曾經是美國口中的「邪惡軸心」國家,但這兩國近年與西方外交事務上的經驗卻迴異。

一九七九年,伊朗伊斯蘭革命推翻親西方的巴列維王朝,利比亞也受到這革命思潮影響,響應反西方行動,攻擊美國駐利比亞大使館,雙方開始交惡。兩伊戰爭時期,美國禁止從利比亞進口石油,大大打擊以石油出口為國計的利比亞;反過來,利比亞多次向美國發動恐怖襲擊,包括一九八八年的「洛克比空難」,令雙方關係一直惡化下去。

一九九六年,美國通過ILSA(《伊朗-利比亞制裁法》),針對伊朗與利比亞的石油、天然氣,施行大規模的制裁。其時,包括歐盟成員國、日本、加拿大、澳洲、俄羅斯等國家也加入美國的制裁號召。美國在布殊執政時期,更曾經批評利比亞總統卡達菲是「流氓政權」的領導人,甚至將之與伊朗、伊拉克並列為「邪惡軸心」。

情況在二○○二年出現變化,卡達菲譴責「九一一」恐怖襲擊,政策上亦開始接近西方。二○○三年,卡達菲宣布禁止製造大規模武器,及後又對昔日「洛克比空難」的遇難者家屬賠償。反觀伊朗,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雖然一直致力改善與西方關係,又與美國一同對抗塔利班恐怖分子,但最後仍然與美國分道揚鑣。

二○○六年,利比亞被剔除於ILSA,而對伊朗的制裁將於今年底複審。有人說,兩國受西方待遇迴異的主因,是卡達菲乃經濟與金錢先行之人,願意當美國的傀儡;反而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乃宗教家,以宗教為優先,自然不願意受美國擺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