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色革命」並非中亞與東歐國家公民的專利。
「顏色革命」指通過非暴力手段推翻獨裁政權的行動,而因為示威者多數穿着同一款顏色的衣服以示團結,所以被冠以「顏色革命」的稱號。要數近代最受傳頌的「顏色革命」,未必是學者們喜歡用作例子的格魯吉亞的「玫瑰革命」、吉爾吉斯的「鬱金香革命」、烏克蘭的「橙色革命」等;第一次出現非暴力推翻獨裁政權的革命先例,應該追溯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菲律賓政變。
一九八三年,當時反對馬可斯政權的領袖阿基諾在機場被暗殺,激發大量支持阿基諾的菲律賓市民的憤怒,在樹枝上繫上黃絲帶、穿上黃衣服悼念阿基諾。一九八六年,馬可斯在民眾壓力下提前進行總統選舉,阿基諾夫人挑戰競逐連任的馬可斯,馬可斯後被發現在選舉中舞弊,民眾發起一百萬人上街抗議集會,成功推翻馬可斯獨裁統治。
二十一世紀,台灣也出現了「顏色革命」。藍綠陣營分別在對方執政時期,發動大規模遊行示威,各人穿上屬於自己陣營顏色的衣服,在凱達格蘭大道上表達不滿。○六年藍營的「紅衣倒扁」雖不成功,但終於在二○○八年,由藍營馬英九擊敗了綠營謝長廷。
泰國的「黃衫軍」原名為「人民民主聯盟」,是推翻他信及其親信沙馬與頌猜政權的重要力量。黃色代表王室,寓意人民站在王室一邊反對他信派系政權的統治。
順帶一提,馬可斯、民進黨、他信政權都是親美的,似乎東亞的「顏色革命」對美國並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