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怎不是守財奴

財政司司長反駁社會批評,認為政府不是追求官富民窮,而是採取審慎理財、量入為出的財政政策,多積儲備是為了居安思危,在經濟不景時用作採取反周期的積極財政措施。

這些話說得很漂亮,可是都是老生常談,回歸前後的香港政府和財政司司長,都是這樣重複地訴說同樣道理。回歸前我們還可接受,理由是當時儲備還不太多,回歸帶着許多不可知的風險。

可是,回歸十多年了,回歸的風險已清楚看到,在於特區政府盲目依循殖民地政府的政策。而政府的儲備也比以前龐大得多,且幾次危機(亞洲金融危機和非典危機、金融海嘯)都明確見到中央政府對香港的支持,香港已無後顧之憂,危難時中央政府一定出手相助。故此,風險的保險策略毋須特別地加重。

以外匯儲備計,香港二○一○年達二千六百八十七億美元,折合為二萬億港元,財政儲備為五千二百億港元。全世界沒有一個地區有這麼多儲備不用的財富。新加坡人口比香港少,其外匯儲備也比香港少四百多億美元;美國作為全球最發達國家,外匯儲備也只是一千三百四十億美元,僅香港的一半;德國以財政保守見著,也不過是二千一百六十六億美元。香港目前面對的風險危機是否比新加坡、美國、德國更為嚴重,因而要積累這麼多儲備呢?

積穀防饑是應該的,問題是積多少,總有一個比例。若是不明所以地不停積累,便絕對是守財奴,且是不懂投資、不願投資、不顧將來、不肯對未來承擔責任的守財奴。這絕對不應是特區政府和財政司司長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