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百貨屹立旺角上海街逾半個世紀,最終難敵時代變遷,日內將結業。再有國貨公司拉閘,雖說是意料中事,亦難免叫人唏噓。
曾幾何時,國貨公司佔本港零售業半壁江山,全盛時期有逾三百間。有錢人光顧永安、先施,低下階層例牌幫襯國貨公司。全港國貨公司現時只餘三十間左右,港人消費模式轉變之大,時代變遷速度之快,由此可見一斑。
四十歲以上的「獅子山下」一代,一定記得在國貨公司買的新校服、白恤衫和西褲,還有去波地必備的「白飯魚」;六、七十歲的,對賣年貨時的墟冚,回鄉前到店裏採辦大件小件「手信」時的興高采烈,更是記憶猶新,國貨公司買少見少,自然感觸良多。
除價錢大眾化,國貨公司另一特色是貨真價實,「平得嚟有保證」,服務街坊童叟無欺,充滿人情味,那種感覺跟如今走進裝修美輪美奐、貨品琳琅滿目的大百貨公司,完全兩樣。零售業是在進步還是退步?真讓人搞不清楚。
還有當下年輕人聽都未聽過的口號:「愛祖國,用國貨」。宣傳祖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是國貨的「政治附加值」。當年戰後難民第二代、第三代,很多是透過國貨獲得對父輩故鄉山水民情的第一印象。回歸十多年,卻見證了這個香港版「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日漸式微,想想也夠諷刺的。
也沒有甚麼好奇怪的,如今香港「一國」消失,只剩「兩制」,「愛國」跟回歸前一樣仍是負面標籤,政治負資產。連正宗國貨都喜歡配個洋名字,還有誰「愛祖國,用國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