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翻版阿珍事件中涉嫌在公眾場合打架的三名當事人昨日上庭應訊,獲控方不提證供起訴,各人被判罰款一千元及守行為一年,其中安徽旅客夫婦昨午已返回內地,臨行前委託律師發表聲明,形容這是一次難忘的旅程,在港短短數日內經歷甜酸苦辣。
「甜酸苦辣」這四個字,不僅是這對倒楣夫婦的在港體驗,也是許多曾訪港內地民眾的心聲。今次事件決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本港旅遊業畸形生態的必然產物,雖然當事人已經離開香港,但一石激起千重浪,漣漪還在不斷擴大。可以斷言,只要港府繼續對旅遊業放任自流,只要零團費、低團費現象繼續存在,只要導遊沒有底薪,強迫購物就不可避免,導遊及旅客爆發衝突事件還將陸續有來。
今次事件再一次令本港旅遊業淪為全國的笑柄,但沉浸在春節長假中的港府高官卻似乎不當一回事,直到事發第三日才肯露面。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劉吳惠蘭昨日對事件表示遺憾,並指事件大大影響本港旅遊業的聲譽,一宗都不能接受。她還煞有介事地說,當局檢討旅遊業規管已有初步構思,包括將全面審視是否立法規管及引入發牌制,稍後提交立法會討論。
這番表態姍姍來遲,且官腔十足。眾所周知,類似欺客辱客事件並非第一次發生,根本不是甚麼一宗都嫌多。人們還記得,去年阿珍事件後,劉吳惠蘭曾表態不排除立法監管旅遊業,今次舊話重提,了無新意。不難想像,如果類似事件重演,她還會像人肉錄音機一樣重複類似的表態。
本港一而再、再而三發生欺客醜聞,業界良莠不齊固然難辭其咎,但歸根究柢,港府要負起最大的責任。面對旅遊業烏煙瘴氣,醜聞不斷,港府有如老僧入定,視若無睹,一直以照顧旅遊業獨特運作及操作模式為名放任自流,令業界陷入叢林狀態。難怪有人指出,所謂業界自律,不過是自生自滅的代名詞,而強迫旅客購物,則是赤裸裸的打劫。試想想,假如沒有當局的默認甚至縱容,業界敢如此亂來嗎?
多年來,輿論一直質疑旅遊業自我規管的模式是自己人管自己人,難以避免出現包庇護短的情況,這從阿珍最終獲從輕發落可見一斑。立法會議員亦指出,旅議會並非法定機構,建議當局效法澳門、新加坡及內地,成立旅遊局或相關機構統籌旅遊事務。旅發局主席田北俊亦認為,今次發生導遊與內地旅客涉嫌打架事件,反映旅議會並沒有嚴格執行剛剛生效的規管十招,同意當局成立法定機構,規管旅遊業。
然而,港府顯然沒有聽進各界的聲音,劉吳惠蘭仍然聲稱,旅議會十招具針對性,有足夠的阻嚇力。由此可見,當局雖然口頭上表示不排除立法規管旅遊業,內心裏卻仍然希望維持現有自我規管的模式不變。說到底,本屆港府僅剩下一年多任期,高官早就抱定得過且過的心態,既沒有勇氣,也沒有能力推動大的改革,只能以所謂「初步構思」、「全面檢討」等空話、廢話、官話來應付輿論。
好事不出門,醜聞傳千里。旅遊業是本港經濟支柱之一,在內地旅客佔有本港市場大半壁江山的情況下,業界繼續殺雞取卵,無異於飲鴆止渴,而港府坐視旅遊業亂象,袖手旁觀,則是自毀長城。正如有內地民眾指出:全世界那麼大,好玩又好客的地方何其多,何苦去香港花錢又受氣?
顧客是上帝,也有人形容顧客是衣食父母,本港一再得罪上帝、侮辱衣食父母,將有甚麼後果不問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