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歲活動獲讚賞 牆內開花牆外香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這是宋朝王安石描寫春節熱鬧氣氛的經典詩句。香港雖然不能放鞭炮,但喜慶氣氛依然濃厚:旺丁旺財的年宵花市、多姿多采的花車巡遊、璀璨奪目的煙花匯演,以及黃大仙祠、車公廟、林村許願樹的人山人海……新春活動,中西薈萃,新舊並存,各適其適,充分反映香港這座國際城市的特色。

可以說,香港的過年氣氛比內地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從不少內地及台灣的遊客慕名來港歡度新歲,感受港式春節氣氛,就可以得到證明。事實上,各式各樣的新春活動,已成為本港一道獨特的人文風景線,連外國人也受到感染。美國財經雜誌《福布斯》選出全球「十大節日活動」,香港連串賀歲活動被選為全球最佳新春節目,與紐約時代廣場倒數活動、巴西嘉年華及西班牙奔牛節等並駕齊驅。

該雜誌盛讚香港農曆新年慶祝活動豐富多姿,較其他地方的農曆新年活動更勝一籌。這絕非過譽之詞。眾所周知,近代中國飽歷戰亂和政治運動的摧殘,傳統文化湮沒的湮沒,失傳的失傳;反而香港雖然百多年來受英國人殖民統治,但傳統文化卻得以薪火相傳,甚至發揚光大,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除了農曆新年節慶活動外,香港還保存了不少傳統文化習俗,以每年一度的長洲太平清醮為例,其歷史就可追溯到清朝中葉,這項活動起源於居民舉行醮會驅除瘟疫,原本在四川、福建及廣東等地盛行,但這些年來只有香港風雨不改,從不間斷地舉辦。近年在民間有心人士推動下,太平清醮與時俱進,不僅成功吸引年輕人及各地遊客參與,主辦單位還推出周邊產品,創造無限商機。

當然,本港還有許多類似太平清醮般有悠久歷史、具本土特色的活動。港府年前委託學者進行普查,發現包括神功戲和道教結婚儀式、大坑舞火龍及潮人盂蘭勝會等多項傳統節慶活動或儀式,有潛質申請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禮失求諸野,傳統中國文化在香港開花結果,這既是歷史的諷刺,也是歷史送給香港人的一份厚禮。不過,如何好好保護以及好好利用這份厚禮,才是最重要的。就好比一個人承繼了萬貫家財,如果不擅經營,胡亂揮霍,那麼,將祖宗留下的產業花光敗淨,只是遲早的事。大家可以看到,本港旅遊業面對的最大困境,正是缺乏吸引遊客的新景點,以致有人戲稱,香港獨沽「購物天堂」一味,來來去去只靠大型百貨公司及名店吸客,千篇一律,有逐漸被「妖mall化」之虞。

其實,旅客要到大商場購物,選擇多的是,何必不遠千里來香港?一個地方的傳統文化以及歷史古蹟,不僅是人文文化的重要資產,更是旅遊的寶貴資源。近年文化旅遊大行其道,各地政府無不大力推動,就以一海之隔的澳門為例,早於○五年就成功申請將歷史城區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地近年更掀起一股「名人故里熱」,趕搭文化旅遊的快車。

而在香港,文化及歷史保育方面卻出現「民間熱,官府冷」的怪現象。部分歷史悠久的活動,如大坑舞火龍等,港府一直袖手旁觀,如果不是民間有心人士一直苦苦支撐,恐怕早就湮沒。從年前的景賢里風波,到最近的何東花園事件,無不證明港府在古蹟保育方面進退失據,毫無章法。

牆內開花牆外香。外國人對本港賀歲活動情有獨鍾,證明有麝自然香,只要活動有特色、有賣點,自然不愁捧場客。其實,本港類似的寶貴文化和旅遊資源俯拾即是,港府不懂加以利用,等於守着金庫要飯,實在愚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