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教育界的悲哀

最近台灣傳媒不斷揭發校園暴力事件,並以其英文「Bully」造出「霸凌」一詞,成為社會廣泛議論的焦點。

霸凌事件反映了幾項問題:一是學校教育莘莘學子循循善誘,但當今的教育注重填鴨式的學術教育,忽略德智體群的教育真諦,更嚴重的是校內學生成幫結派,儼然成了小型黑社會,以惡毒尋仇之道來凌虐同學,說明教育制度出了問題;二是讓人感覺人性本惡,學校卻無法以教育來糾正之,讓學生學習自我約束,尊重他人,服從規範。

年輕人血氣方剛,校園內多多少少會有學生糾紛以至衝突,像打群架等,學校應即刻處理之、規範之、感化之。但是,一連串校園霸凌事件,其殘暴程度已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讓受害的學生備受凌虐,身心受創,甚而輕生。社會病態以至教育的失敗,讓家長和學生對校園生活望而生畏。

難道校園霸凌事件是人性黑暗面的反映?那麼,學校的作用應是改變人性黑暗的一面。霸凌事件暴露出台灣社會的價值觀改變,過去安分守己,憑藉自己的努力,即使只能養家活口,也能受人肯定;但現在社會充斥太多一夕暴富、追逐偶像明星、立委打架等怪現象,讓年輕人不知道甚麼才是正確的價值觀,甚而認為憑藉自己的拳頭便能讓人臣服於下,使校園暴力事件愈演愈烈。現實上存在青年的道德與邪惡問題,教育沒有發揮成效時,乃是邪惡戰勝一切,也是教育界的悲哀。

另一方面,台灣《天下雜誌》公布了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台灣學生閱讀素養排名第二十三,在東亞墊底,輸給第一的上海以至南韓、香港、新加坡、日本。台灣教育界在處理霸凌事件的同時,也應學識教育並重,讓學生們德智兼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