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風不起「塵」,造成漫天黃沙、塵土飛揚的沙塵暴,乃中國常見的自然現象。今年三月的沙塵暴竟飄揚千里殺到本港,令空氣污染指數爆燈,港府急召跨部門會議商討對策。因過度畜牧、盲目砍伐,氣候極端變化加速沙漠化,提供不絕沙源,令沙塵暴出現的次數及強度以倍數增長,甚或成為定期侵襲本港的「風土塵」。
記者趙美賢
內地幅員遼闊,三分之一的土地屬乾旱地帶,每年冬、春季受到季候風影響,由北方捲起的乾燥沙塵,吹襲東北、華北及西北地帶,逾八十萬平方公里地方直接受到影響,範圍相等於八百幾個香港。
浸會大學社會科學院地理系教授黃觀貴博士多年前曾以沙塵暴為論文題材,研究得出由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內地沙塵暴由以往每年五、六次,激增四至六倍,而規模愈加強大,由以往主要的地區性發展至跨地區性。
黃指出,沙塵暴與沙漠化息息相關,過度畜牧、盲目砍伐、城巿發展及氣候極端變化,令沙漠化範圍不斷擴大,用作保護的植物受到破壞,泥土直接暴露於空氣中,為沙塵暴提供不絕的黃沙,在互相影響下,引發惡性循環。
今年三月,本港史無前例地受到內地沙塵暴來襲,沙塵籠罩全巿,能見度極低,空氣污染指數更錄得五百的「爆燈」紀錄。黃直言,有關情況在內地沙塵暴紀錄史上罕見,因為正常天氣下,影響範圍只限內地「三北」,對南方影響不大,估計與沙漠化及極端天氣變化有關。他更預測沙塵暴可能會再臨香江,「嚟得一次,就好大機會有第二次。」
沙塵暴除令環境污染外,更對健康及經濟造成影響。黃解釋,微細塵粒經呼吸進入肺部,容易造成呼吸系統疾病;而空氣能見度降低,航空、陸地交通受到影響,巿民戶外活動減少,不利經濟。
要紓緩沙塵暴的「威力」,黃認為必須從源頭做起,「依家做嘅改善措施未必即時睇到,但為咗下一代及後世,幾難都要開始,否則將來可能做咩都幫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