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獨秀不足喜 百花齊放才是春

年近歲晚,又是各行各業總結成績的時候。香港股市率先報喜,全年打破多項紀錄,其中新股集資額至十二月十五日已達四千一百二十二億元,比去年大增近七成,連續兩年位居全球之首。港股市值亦因此大躍進,全球排名由第七位升至第五位,可喜可賀。

本港金融市場表現亮麗,並不令人意外。金融海嘯令歐美經濟元氣大傷,至今欲振乏力,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乘勢崛起,世界經濟中心加快由西向東轉移,環球資金也蜂擁而至,香港背靠經濟發展最迅速、前景最看好的中國內地,可謂坐享近水樓台之利。

多年來,本港市場的新股集資,約八至九成來自內地企業。今年情況有所改變,內地企業來港上市的集資額,降至本港市場整體集資額約一半,海外新股分享另外半壁江山,顯示香港股市對海外企業的吸引力增加。當然,海外企業選擇在香港上市,並不是看中香港本身的發展潛力,而是衝着中國大市場而來。本港金融業愈來愈依靠內地經濟的支撐,愈來愈依賴中央政府的支持,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然而,一俊未必能遮百醜,金融業一枝獨秀,反而凸顯其他行業的不濟以及經濟基礎的單調,在金融業風光的背後,其實是獨木難支的難堪。事實早已證明,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的風險實在是太大了,無論是亞洲金融風暴,還是全球金融海嘯,過分倚重金融業的香港都首當其衝,陷入無險可守的境地,要不是有內地支持,香港的處境未必比今日的冰島好到哪裏去。

成也金融,敗也金融,這是本港經濟持續發展的最大隱憂。拓寬經濟基礎,發展多元產業,是本港的當務之急,也是社會各界的共識。港府提出要發展六大優勢產業,可惜近兩年過去,六大產業依然只聞樓梯響,除了港府承諾撥出幾塊地皮以及成立了幾個衙門機構之外,簡直毫無寸進。由於過去一年本港金融市場表現出色,令人擔心港府是否好了傷疤忘了痛,再一次沉醉於金融業可以養活七百萬港人的美夢之中,六大產業很可能與當年的發展創新科技等口號一樣,落得無疾而終的下場。

金融業對香港經濟的重要性,其實並不如港府所吹噓的那麼大。金融業對本港GDP的貢獻僅一成多,創造就業更加有限。更何況,香港的所謂金融業,來來去去也只有一個股市稍具規模而已。對於基層市民尤其是一百二十多萬窮人來說,金融市場可謂近在咫尺,遠在天邊,新股上市集資也好,發行窩輪、牛熊證也罷,都跟他們無關。香港貧富懸殊程度之所以冠絕全球發達經濟體,正是經濟畸形、偏重金融業的必然結果。

本來,港府可以透過發展多元產業及扶貧政策,讓基層市民分享經濟繁榮的好處,問題是港府目光短淺,得過且過,加上孤寒成性,漠視民間疾苦,致使香港經濟基礎過於單調的問題積重難返,亦導致貧富懸殊進一步擴大,社會深層次矛盾進一步激化。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港府高官為股市集資額蟬聯全球第一而沾沾自喜,為所謂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而誇誇其談,卻無視香港經濟所存在的種種隱憂,無視貧富懸殊加劇所帶來的社會危機,這不禁令人想起一句古話:肉食者鄙,未能遠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