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深圳競爭力超香港

「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公布年度結果,香港暫時仍維持首位,但研究過程同時發現,在競爭力成長一項的排名,香港遠遠落後內地主要城市,只能位列第十。而專家預測,五至六年內,上海與深圳有望在綜合競爭力上超越香港。

遠的不說,就以香港的近鄰深圳,近年的發展速度就相當快速,經濟上固不待言,環境改善上,綠化程度更是排行全國前列,社會與文化水平的提升,亦有驕人成績。像明年中主辦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就相當矚目,較香港的東亞運規模更大。

倘若特區政府與深圳市政府緊密合作,由深圳出面申辦二○二三亞運,香港積極配合,相信香港市民的反應會大不相同,即使由香港主辦深圳協辦,市民的觀感也不一樣。

深圳空間大,硬件設施不俗,最重要是市政府的財政實力雄厚,辦事效率高,而且辦亞運有助提升國際知名度。特區政府缺乏高瞻遠矚,本來想單獨主辦,最後因民意主流不支持,士急馬行田之下,才表示會與深圳合作,來得太遲了。

深圳發展速度快,競爭力強,近期在中央支持下,要打造前海特區,十年內要變身「深圳中環」大有前途。市委書記早前表示,得到中央同意,會運用經濟特區的立法權,參考香港服務業發展的經驗,制訂與國際接軌的商事法律,更預期十年內前海的生產總值將達一千五百億元人民幣,相等於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十分之一。

內地城市發展的優勢是政府謀劃長遠,取得中央支持,即快馬加鞭,爭分奪秒,集中優勢辦大事。相反,特區政府秉承殖民地傳統,從來不會研究長遠的規劃,一切由市場主導,結果變成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蹉跎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