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紅朝相國之途無定規

紅朝立國六十餘年,出了六位宰相:周恩來、華國鋒、趙紫陽、李鵬、朱鎔基、溫家寶。三年前中共十七大,又安排了兩年後的第七位宰相接班人——中央政治局最年輕常委李克強,他現在是國務院常務副總理,接班態勢至顯。

中國古代有「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的說法。毛澤東當年選華國鋒為接班人,先讓他當國務院總理時就引用了古人韓非子的這個說法,因為華國鋒在上調中央當公安部長之前,在湖南和基層幹了很多年,是封疆大吏。華國鋒之後的趙紫陽也是地方上來的宰相,在廣東、內蒙古、四川工作多年,也是封疆大吏。然而到了李鵬,一改常態,李沒有地方工作經驗,非「起於州部」,他常年在北京電力系統工作,後來當水電部長,一下子就進國務院出任總理。

李鵬之後是朱鎔基,朱在中央部委的工作時間遠多於在上海市當市長。然而,他被鄧老爺子欽定為「懂經濟」,看中他接總理的班。在上海工作沒幾年,就上調中央當副總理,那時朱在黨內地位不高,只是中央候補委員。鄧小平為了讓朱一步到位出任總理和政治局常委下了大工夫,動員當時中央最高層和元老們「分頭做工作」,要他們「拿出黨性」,保證完成任務。

朱鎔基之後的溫家寶,宰相之途就更為「獨特」,溫既沒有幹過封疆大吏也沒有當過部委首長,他是從大內總管——中辦主任一下子進入中央書記處當書記、分管農業,後轉任副總理,當上宰相的。可見,這些年紅朝宰相如何「產生」已沒有一定之規,主要是看「人事」。

不過,「宰相必起於州部」的歷史傳統在中共官場還很有市場。沒有當過封疆大吏的宰相和地方官員談工作難免隔着一層;地方諸侯總會把他視為「機關幹部」、「不懂地方」,這對宰相威權實有影響。溫之後,要回歸「傳統」了,接班人李克強當過河南、遼寧兩地封疆大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