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流水:最佳反面教材

直資學校審計風波未止,教育局和校方各執一詞,相互卸責,事件已演變成一齣沒有贏家的鬧劇。政府輸、學校輸、家長輸,學生更發現自己原來是這筆「混帳」的無辜犧牲品。

香港教育到底怎麼了?教改搞了多年,卻是愈改愈糟,愈改愈亂,愈改愈歪。引入直資學校概念,原意是讓窮孩子也能接受優質教育,但可怕的現實是,大多數學校包括不少一線傳統名校,未有撥出足夠款項供清貧學生申請,助學撥款最終真正用上的不到一半,有的差不多連一分錢助學金都沒撥出過。貴族化已經成為直資學校的「大方向」。

春風化雨的苗圃,成了半教半商的學店。以前本港很多名校都有給窮孩子減學費的傳統,讓不少出身寒門的學生有機會出人頭地,然而,今日的直資學校卻變成「校門八字開,沒錢莫進來」。

人為的階級分化,必然導致優質教育世襲化,令本港社會流動停滯,變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難道這就是教改的目的?就是港府將教育列入「六大優勢產業」的資本?

政府常鼓吹「教育脫貧」,這也是低下階層家長和孩子的夢寐以求。遺憾的是,因為當局監管失職,對行政混亂、帳目不清置若罔聞,直資學校已嚴重偏離了初衷,是「教育脫貧」口號的絕妙反諷。

內地民眾曾將住房、醫療和教育稱作「新三座大山」,其實香港亦不遑多讓,不但樓買不起,病看不起,書讀不起,骨灰龕一位難求,港人連死也死不起。拙劣的施政表現,堪稱通識科的最佳反面教材,這就是政府對教育的唯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