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將軍澳堆填區擴建風波引起各界關注如何處理都市固體廢物,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花了九個月時間,比對內地、新加坡及歐美等國的都市固體處理方法,建議港府倣效上述地區,全面採用焚化爐處理垃圾,提出未來十年按立法會選區所劃分的五個地區,各建一個焚化爐,包括當局現時提出屯門曾咀及離島石鼓洲兩個選址,料可處置本港每日八千噸垃圾,成本約一百億元。
另外,由於民政事務總署在發布會前數天,曾電郵各區區議員「推介」發布會,屯門區議員李桂芳及其辦事處職員質疑該研究的獨立性,昨更「踩場」斥:「你係咪(代政府)游說屯門區再起焚化爐?」
李桂芳批評當局多年來未有做好家居源頭分類措施,擔心隨時會有大量塑膠流入焚化爐,產生可致癌的二噁英。
浸大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暨講座教授薛鳳旋強調,建議建基於各地處理垃圾的數據。
他指德國、荷蘭、台灣、新加坡及日本,以焚化爐燒垃圾的比率,由約三成至最高的八成,並透過「布袋除塵法」等相關技術,將二噁英排放量減少至安全水平。
他促請港府未來兩至三年,先在曾咀及石鼓洲建焚化爐,初期每一焚化爐每日可處理八百噸垃圾,三年後處理量可增加一倍。踏入第五年後再在餘下三個立法會劃分的選區,各建一個焚化爐,建議選址鄰近廢物轉運站,如九龍灣、柴灣、昂船洲等,以地盡其用。
面對堆填區暫未能擴建,薛建議可將餘下垃圾再處理,成為發電原材料,轉運至澳門焚化,轉廢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