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退休只治標 全民保障方治本

人口老化是不可逆轉的全球大趨勢,對生育率特別低的香港而言,問題來得尤為迫切而嚴峻。港府統計處預測,三十年後本港六十五歲及以上長者,將由現時佔人口比例一成三,大幅提升至二成八。人口老化必將帶來醫療、福利、安老等許多棘手難題,當局將如何應對?統計處處長馮興宏建議,為配合人口結構的轉變,可考慮調整人力資源政策,如將退休年齡延遲至六十五歲,便可增加一成多人力供應。

延遲退休年齡並不是甚麼新東西,國際上早有廣泛討論,許多國家已早着先鞭,法國早前亦通過一項法案,逐步將退休年齡由六十歲延長至六十二歲。不過,延遲退休有利亦有弊,有助長者發揮餘熱,延遲社會保障福利支付,減輕社會負擔,但可能剝奪年輕人就業及晉升的機會,進而影響工作效率。而且,延退主要適用於政府機構,對於私人市場卻未必有多少約束性。

因此,延遲退休年齡頗具爭議性,只有在社會實現充分就業的情況下,才有可行性。就香港現實來說,由於失業率居高不下,年輕人失業問題更加嚴重,是延遲退休年齡,還是將工作機會讓給年輕人,答案不問可知。可以說,本港延遲退休的客觀條件還不成熟,無助紓緩人口老化問題。

眾所周知,解決人口老化的根本之道在於提高生育率。發達地區莫不採取積極措施鼓勵國民「造人」,千方百計使人口結構年輕化,與香港環境類似的新加坡更是多管齊下,從稅務優惠、改善託兒服務及工作時間安排等方面着手,解決父母的後顧之憂。反觀香港,當局雖然口頭鼓勵生育,並提倡「一對夫婦生三個」,可惜未見多少配合措施,莫說男士侍產假至今只聞樓梯響,連供養子女免稅額也不肯大幅提高,生育率不低才怪。

港府鼓勵生育淪為口惠實不至,安老政策更是千瘡百孔,從企圖為生果金設立資產審查,到不肯放寬生果金離港限制,在在顯示港府對長者的刻薄。更有甚者,由於當局不願投入資源,以致安老宿位一位難求,每年都有數千長者在漫長的輪候期間熬到油盡燈枯,可謂死不瞑目。

長命百歲本來是良好的祝福,但在香港,由於港府將長者視為包袱,總是以「居家安老」為由推卸責任,長壽往往不是福氣的象徵,而變成精神與肉體的折磨。有的長者已入古稀之年,還要搏命打工;有的長者飢餓難耐,不得不打劫「博食皇家飯」;有的長者死在家中多日都沒有人發現;更有不少長者忍不住寂寞或病痛而自殺。「壽星公吊頸」事件層出不窮,令人唏噓,既反映社會的病態,更凸顯當局的無情。

怎麼說都好,香港是一個富裕社會,港府坐擁金山銀山,並不缺少安老的資源,缺少的只是一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心。表面上看,本港已推行強積金制度,但由於強積金制度需要三、四十年才進入成熟期,而低收入人士由於供款少,無法依賴強積金安享晚年,更何況家庭主婦、自僱人士、失業者等均不在保障之列,因此強積金無法實現全民保障。正如有人指出,強積金徒令私營投資機構即時受惠,市民卻要承擔其風險,一旦市場環境逆轉,強積金便會出現虧損,供款者可謂得不償失。因此,建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已漸漸成為社會的共識。

事實上,本港公務員一直享有退休金制度,可謂先天下之樂而樂。古人說,推己及人謂之「仁」,高官退休後衣食無憂,過着有尊嚴的生活,可是許多打工仔卻是「老無所依、老無所養」,臨老過不到世,難道當局可以無視他們的存在嗎?現在該是將全民退休保障計劃提上議事日程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