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公布上年度財政狀況臨時數字,全年盈餘達二百五十九億元,比二月底預測的數字高出近一倍,若對比去年預測的三百九十九億元赤字,一來一回更相差高達六百多億元。財政狀況遠勝預期,固然是一件好事,可惜對於普羅市民來說,卻只能望梅止渴。昨日是「五一」國際勞動節,數十個勞工團體走上街頭發出怒吼,敦促當局善用庫房盈餘紓解民困,並要求最低工資時薪不低於三十三元。
一方面是庫房如豬籠入水,一方面是基層收入每況愈下,形成鮮明的反差。本來,財政預算與實際情況有出入是很正常的事,但如果每次都是南轅北轍,差天共地,那就不可思議了。我們可以看到,港府已連續十三年錯估財政狀況,而且近年預算失準的情況愈來愈離譜,當預測淪為亂測,預算變成失算,如此財政預算除了誤導之外還有甚麼意義呢?這到底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等財金高官的預測能力太低,還是另有蹊蹺?有人質疑,港府一味喊窮,一再低估財政收入,乃是別有用心,是為了逃避扶貧紓困的責任,拒絕還富於民。
事實在在證明,港府理財原則不是量入為出,而是一味靠嚇。立法會日前討論本年度財政預算案,曾俊華重施故技,引用五年中期預測,估計到二○一五年三月,財政儲備將減少到相當於十五個月的政府開支,為歷來最低水平。這個所謂中期預測有何根據無人能知,但觀乎港府逢估必錯的傳統,這項預測有多少可信度已不言自明。事實上,當曾俊華為其理財哲學辯護的同時,也暴露他刻意隱瞞的狐狸尾巴。明知財政盈餘遠超預期卻秘而不宣,這已經不是能力高低的問題,而是玩忽職守、欺騙公眾。
隨着經濟增長,市民收入水漲船高,生活水平改善,這是應有之義,更是一個政權維持其合法性的基礎,然而在香港,事實卻非如此,普羅市民不但享受不到經濟增長的成果,甚至出現「水漲船低」的荒謬情況。回歸前,本港月入低於四千元的打工仔約二十三萬人,現在增至四十二萬人;回歸前,香港窮人不足一百萬人,現在已達到一百二十多萬人。聯合國最新數字表明,香港貧富懸殊的程度為全球發達經濟體之冠。
港府統計處的數字亦顯示,香港打工仔時薪中位數為五十八元左右,其中近五十萬人時薪不足工會要求的三十三元,更有近三萬人時薪不足二十元。在百物騰貴的香港,買一個普通飯盒動輒幾十元,竟然還有那麼多人時薪不足二十元,維持個人生活尚有困難,遑論照顧家庭!基層市民愈來愈窮,而港府的財政儲備卻愈來愈多,被譏為「肥到着不到襪」,這不是光榮,而是恥辱。
積穀防饑、審慎理財的大原則是對的,但財政儲備應維持在甚麼水平才算合理呢?香港只有七百萬人口,而財政儲備加上外匯儲備高達二萬多億元,位居全球前列,這顯然超出實際需要。鑑於港府七成經常性開支是用來支付公務員薪酬,人們不難得出結論——港府維持高儲備的目的不是為了應付經濟周期的起落,而是殘民自肥。港府坐擁金山銀山,卻不願扶貧濟困,這正是和諧社會不再、民怨瀕臨爆煲的根源。
當年周文王向姜子牙請教治國之道,姜子牙說:「王者之國,使人民富裕;霸者之國,使士人富裕;僅存之國,使大夫富裕;無道之國,國庫富裕,這叫做上溢而下漏。」如今的香港,倉廩實而百姓虛,政府富而市民窮,上溢而下漏,足證這是一個無道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