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提款卡在本港櫃員機提款,卻被當成海外提款收取手續費用!本報日前率先披露銀通會員銀行的提款卡「搭錯線、亂扣錢」後,事件愈揭愈臭,不只是個別銀行的提款卡出錯,而是更多銀行提款卡被揭發有問題;出錯的時間亦不限於本月初,有客戶反映過去兩年已發現類似事故。人們不能不擔心,提款卡中毒除了亂扣錢外,會不會洩露敏感的個人私隱資料?事件顯然已演變成對金融系統的信心危機。
市民的擔心並不是多餘的,事發至今,金融管理局、銀通系統以及相關銀行仍未正式公布出錯事件的來龍去脈,難免有黑箱作業、瞞得就瞞之嫌。如果說,商業機構為保商譽而不欲家醜外揚,但金管局對事件裝聾作啞就實在令人難以理解。不管怎麼說,提款卡出錯已有一段時間,負有監管之責的金管局竟然長期蒙在鼓裏、一無所知嗎?就算金管局後知後覺,在四月十三日收到有關銀行知會後,理應第一時間作出通報,提醒市民注意,但金管局沒有這麼做,甚至在事件曝光且有關銀行公開認錯後,金管局依然沉默是金。
金管局對提款卡問題懵然不知,已是監管失職;在知悉事件後繼續隱瞞,更是錯上加錯。只是在事件鬧到沸沸揚揚、全城震怒之後,金管局才姍姍來遲地表示會嚴肅處理,要求有關銀行提交詳細報告,防止類似事件再發生。聽起來冠冕堂皇,但語焉不詳,還有許多疑點未解,譬如金管局將如何嚴肅處理?得到銀行知會為甚麼沒有第一時間作出通報?金管局在事件中要承擔甚麼責任?金管局仍欠市民一個交代。
金管局有關人士接受傳媒查詢時,甚至說出「沒有義務代銀行通報」的話來,這真是奇哉怪論!金管局沒有義務代銀行通報,但絕對有責任保障市民的利益,因為受事件影響、蒙受損失的是普羅市民。市民利益無小事,金管局明知提款卡出錯不是個別事件,明知有許多市民淪為受害者,卻一直扮糊塗,這不是瀆職又是甚麼?這不是玩忽職守又是甚麼?如何對得起納稅人?如何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信用是金融業的根基,信用成疑,金融業就成為無根之木。歷次的金融危機,莫不是由信心危機引發。就提款卡出錯事件而言,對市民造成的經濟損失雖然不算很大,但它關乎金融業的信譽,關乎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形象。千里河堤,毀於蟻穴,一個蟻穴固然微不足道,損害有限,但若坐視不理,必然出現成千上萬個蟻穴,足以釀成大災難。人們不能不擔心,本港的金融體系亦面對毀於蟻穴的危險。
不要忘記雷曼迷債事件,在西方國家只准向機構投資者出售的高風險金融衍生產品,在本港卻可以被包裝成債券向普通投資者出售,已暴露金管局疏於監管的弊端,並釀成一場政治風暴,有關事件至今餘波未了,教訓不可謂不深刻。當局事後亦曾承諾要加強監管,堵塞漏洞,可惜,當局說一套做一套,傷疤未好已忘了痛,金管局管理層人事調整後,看來更加一蟹不如一蟹,一代不如一代。提款卡出現技術故障,也許還有補救之道,實在不行還可以再換一張新卡,然而監管機構出了問題,有關官員得過且過,那就真的無可救藥了。
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金融業是香港四大經濟支柱之一,近年已風光不再,更面對周邊地區尤其是上海的強力競爭,已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若當局仍然不監不管,自拆招牌,只會產生為淵驅魚、為叢驅雀的效果,進一步加速香港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