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詞有理:小心官逼民反

自古以來,民不聊生的結果就是官逼民反。秦末,陳勝、吳廣率先舉起義旗,應者雲集。陳勝手下有位大將武臣,既會領兵又懂民心,他對老百姓說:秦王的殘酷統治弄得家家無餘財,戶戶無勞力,生活十分困苦,「財匱力盡,民不聊生」,想殺敵報仇的一起幹吧。結果一呼百應,一起幹的老百姓愈來愈多。

這就是成語「民不聊生」的出處。來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在香港這個所謂繁榮昌盛的國際大都會,竟也有許多人在慨嘆民不聊生,實在是莫大的諷刺。

當然,香港之所以民不聊生,不是因為「財匱力盡」,而是因為貧富懸殊,正如中大日前的民調所顯示,六成半受訪者認為窮人與有錢人之間的矛盾嚴重。對此,不管執政者如何狡辯,都難辭其咎也。

實際上,港府不但不是財匱力盡,而且是「肥到襪都着唔到」,庫房裏有五千多億元財政儲備,還有兩萬億港元外匯儲備,執政者守着金山銀山,卻對貧富懸殊日益惡化無動於衷,豈非咄咄怪事。他們不是不願花錢,而是要看花甚麼錢,為了打造西九這個所謂世界級文化藝術中心,當局一擲就是數百億元,還重金請來一位洋總裁,甚至為洋總裁度身訂造一位辦公室主任,花這種錢,港府一向慷慨得很。人們實在搞不懂,到底是扶貧紓困重要,還是打造世界級文化藝術中心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