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的社會改革都是由少數人發動。邁金‧基勒維在其名作《引爆趨勢》中,引用了80/20的原則:「改變」往往是由百分之二十的人開始,他們先做好百分之八十的前期工作,聯繫和組織不同的人,發放各種資訊和新思維,以行動喚醒社會的注意,其中口才好的演說家,能說服其他人改變想法。
這「百分之二十」的人,就是站在不同崗位發聲的倡議者,他們是公共知識分子、政治人、傳媒、教育和文化人,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影響別人,共通點是願意為「改變」作出承擔。
我覺得基勒維描述的這「百分之二十」的變革者,與中大「和諧社會」調查研究中四分之一市民「認為可以用較激烈行動要求政府回應」有點相似。大家在社會都是小眾,但能在公共領域不斷的行動,如寫作、講話,促進改變,成果一步一步的累積。《引爆趨勢》說,當改變的動力達到臨界點「被引爆」,大家就會看到社會價值的改變。
我們的政府軟弱無力,政策助長了各種各樣的不公義和壟斷,但官員卻不敢提出具爭議和觸動既得利益者的改革。因此,中大調查就有「市民愈來愈激」的分析。我身邊有不少「激」的朋友,但我相信「激」的目標不是想製造混亂或衝突,而是帶動改變。
當劉兆佳教授把政府的軟弱歸咎於「社會沒有共識」,當社會的進步和公義的彰顯不能靠政府,我們是否要靠「百分之二十」的先驅者?中大調查的啟示,是這些人已在累積能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