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文大學一項民意調查顯示,本港相當部分市民認為香港並非一個和諧社會。更令人震驚的是,認同偏激手段的市民竟佔四分之一。無論以上調查結果是否完全科學、客觀,其「表面證據」已足以令政府和社會人士震驚和深思。
首先要明白,和諧社會並非指一種沒有矛盾的境界,社會矛盾永遠都存在。和諧是指對社會矛盾疏導得宜,處理得當,解決得好。如果社會矛盾愈積愈深,愈來愈多,愈搞愈激,當然稱不上和諧。
香港回歸以來,政治爭拗不斷,社會內耗不止;許多大型基本建設(如中環灣仔繞道填海工程、高速鐵路香港段等)因泛政治化導致「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製造業北移造成本港結構性失業;經濟過度依賴樓市、股市「塘水滾塘魚」,轉型始終找不到方向和突破口;社會貧富懸殊,新一代向上流動機會減少等等,因而社會矛盾一直未有好好紓緩和化解,從這個角度看,要說當今社會很和諧那是鴕鳥政策。
問題是,社會不和諧,政客也有責任。二○○五年政改方案得到六成市民贊成,反對派卻將其否決,社會如何會和諧?今次二○一二年政改諮詢,反對派的激進派拋出「公投」、「起義」、「解放」一套,目無「一國」,目無人大常委會權威,將香港當作獨立政治實體,並伴之以衝擊中聯辦、圍堵立法會等行徑,社會如何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