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混亂添民怨 和諧社會何處尋

港府施政混亂,導致深層次矛盾日益惡化,社會怨氣不斷累積,不但已為執政者亮起紅燈,香港出現動亂的危機亦正日漸逼近。

中大一項調查顯示,只有百分之二十六受訪者同意本港為和諧社會,較○六年和○八年的同類調查急跌十一個百分點,首次確定香港已非和諧社會。最令人擔心的是,愈來愈多受訪者認同以激烈手法要求政府回應訴求,而且不僅「八十後」如是,其他年齡組別亦如是。另一方面,港大另一項調查亦顯示,曾蔭權的支持度繼續尋底,四成六受訪者反對他繼續當特首。

群眾眼睛是雪亮的,調查顯示,七項影響社會和諧的因素全部較兩年前惡化,當中以「窮人與有錢人之間的矛盾」居首位,六成四人認為情況嚴重;而惡化得最快的是官民矛盾,五成六指情況嚴重,較兩年前飆升二十五個百分點。此外,港府在促進和諧表現的九大範疇合格比率亦全線下跌,包括「加強家庭凝聚力」和「照顧低下階層利益」等方面更被評為不合格。事有必至,理有固然,貧富懸殊不斷惡化,官民矛盾日益尖銳,社會怎麼可能有和諧可言?

正如負責調查的學者指出,激化香港深層次矛盾的主因是曾蔭權上任以來未有推出具體政策解決,過去幾年的施政根本不符合民意,甚至對社會要求扶貧紓困的呼聲也置若罔聞,更是令人氣憤。可以見到,無論是年前的副局長風波、梁展文事件、雷曼爆煲、生果金爭拗、慳電膽醜聞,還是今年的高鐵爭議、冧樓死人,港府的處理手法無不是逆民意而行,無不備受非議。

我們不妨再舉一個例子,本地生產總值自沙士後已累積上升三至四成,但低下階層以及中產的收入卻不升反降,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當香港的貧窮人口已增至一百二十多萬,而港府依然無動於衷,社會怎麼可能不出現仇富和仇官情緒?

古人說,天下之事,以為無足慮,則必有大可慮者。市民的忍耐總有一個限度,如果當局再不正視問題,當民怨爆煲之時,也就是社會動亂之時。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因為社會矛盾加劇和貧富懸殊惡化而引起社會動亂,香港過去已發生多次了,「六七暴動」和八一年的青年暴動都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

事實上,近年市民採取激烈手段抗爭的例子已不是甚麼新聞,衝擊立法會、圍堵禮賓府、瞓街、絕食、苦行……這種原本屬於青少年的激進行為,已逐漸得到其他年齡組別市民的認同。有人根據調查結果推算,全港可能有一百五十萬人贊成激烈抗爭,對於執政者來說,這絕對是一個危險的訊號。正如學者所說,激烈抗爭有如傳染病,市民見到有議員「掟蕉」,成功迫使政府將生果金加至一千元,其他市民自然會爭相倣效。

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杇。港府管治日暮途窮,為政者早已抱着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鐘的心態,得過且過,無心戀戰,指望他們解決深層次矛盾,構建和諧社會,無異於緣木求魚。在這種情況下,無論香港與內地簽署多少份「框架協議」,終是無法擺脫進一步沉淪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