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看今朝:戰爭凝聚民心?

香港的愛國人士,很多都曾在中國經歷過抗戰、內戰、文革等大災難,大災難帶給他們不少痛苦,但他們的根仍在祖國,對祖國充滿強烈的情感羈絆。他們不計較個人得失,只想把自己的苦難化作希望,希望祖國早日從劫難中重新振作,早日強大起來。

這種心情,今日的年輕人很難理解,因為他們生長於繁榮、沒有戰亂的香港,接受的都是西式教育,對祖國的認識薄弱,自然難以產生對祖國的熱情。有人說,要他們表露難得一見的愛國情緒,可能只有在奧運期間或者神舟飛船升空的時候;不過這都是短暫功效的興奮劑,事後如何將愛國情緒保持下去,乃一大難題。

現時的愛國陣營中人,大多已垂垂老矣,要不就是他們的子裔,愛國人士可謂買少見少。有人說,年輕人自由奔放,腦子裏沒有愛國不愛國的信念,要使得他們萬眾歸心,那就需要一個契機。

有專家指出,戰爭是鼓吹愛國情緒的契機,皆因戰爭之中,國家找到人民的共同敵人可致民心凝聚。「九一一」後,拉登和阿蓋德成為美國人的共同敵人,其時,大街小巷皆高懸美國國旗,商品出現譏諷恐怖分子的設計;而一些厭倦戰爭的人和團體亦一改取態,支持政府出兵阿富汗。「九一一」既是戰爭的催化劑,也是愛國情緒高漲的催化劑。

在其他國家,尤其當政府民望低迷時,戰爭就可以發揮轉移民眾焦點、紓緩政治壓力的作用。不過以戰爭來達致萬眾歸心,成本似乎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