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旁觀:遍地開花

香港每年平均有四萬多人去世,他們的親人在先人被火化後,都要尋找骨灰龕位。由政府管理的龕位長期不足,於是,小商人看準這個大市場,在這幾年間,私營但未經批核的骨灰龕場遍地開花,尤其是在新界的村落,骨灰龕場很快會是「總有一所在左近」。

在上水的蕉徑村,村民反對有業主把村屋改建成龕場,驚動了政府和區議會,結果蕉徑村的龕場不得不停工。荃灣三疊潭是圓玄學院的位置,學院已有不少骨灰龕位,有人認為要製造「協同效應」,遂在旁邊的老圍建新的骨灰龕場,遭村民反對,及後地政總署認為龕場不符合地契條件,命令停工。但據村民描述,工程沒因為收到政府通知而停下來,似乎業主不怕打官司。

葵青的一塊停車場用地本來已入則建酒店,但可能是龕場的盈利較高吧,業主突然決定不建酒店,極速興建了一幢兩層高的骨灰龕場,現已開始營運,每個龕位收取約三萬元。不過,按區議員說,該建築物也可能違反地契。

由上水至荃灣,由大埔至葵青,還有沙田一些寺院和村地,骨灰龕場遍地開花。業主不理會法律責任和地契條文,也不介意是否拿到政府的批准,似乎是認定了:政府要告贏我們,沒那麼容易。

為何小商人認為私營骨灰龕場是「有機可乘」?因為政策有不少灰色地帶,政府遲遲未能建立發牌制度和理順地契與骨灰龕場的矛盾。當大家看穿了政府領導無方,私營的骨灰龕場就遍地開花,更大膽挑戰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