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旁觀:民意過山車

浸會大學「香港過渡期研究計劃」的調查顯示,「『八十後』青年不滿政府施政的百分比由百分之五十四增至百分之五十八」。但仔細看過報告,發覺內容不止「八十後」。此計劃由回歸前已開始,在過去十三年一直默默追蹤和觀察着市民與政府關係的變化。

首先,回歸前後市民對政府的滿意度是頗高的,在董建華上任後,曾攀上逾百分之七十的「高度滿意」狀態。可惜一連串的施政失誤,議而不決,再加上經濟滑落,讓市民對政府的滿意度一直下跌,至○三年破百分之二十的谷底。

曾蔭權上任後,雖曾有一段時間維持在百分之六十滿意度,但○八年又開始滑落,至本年一月,滿意特區政府表現的人只有百分之四十,不滿意的被訪者佔百分之五十。這當中,「八十後」比其他年齡組別對政府的不滿顯著上升,達百分之五十八。

大家或會說,還有四成人對政府施政感到滿意,不會影響政府管治。不過,看深入一點:究竟市民不滿甚麼?原來最不滿的是處理泛民、失業和貧富懸殊等議題;原來大家認為政府制訂政策時有不公平的現象。較多被訪者支持恢復建居屋、制訂公平競爭法和最低工資。

至此,民意是相當清楚了。貧富懸殊涉及香港的深層次矛盾,這些矛盾不是派糖和短線的政策可以解決的。從「香港過渡期研究計劃」的民調走勢看,民意仍在下滑,似乎未見谷底,但涉及深層次矛盾和政策傾斜的調校,需要思維上的改變,弱勢政府怎可能做得到?社會怨氣繼續深化大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