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繳消費多陷阱 立法規管此其時

瑜伽中心YOGA YOGA突然結業,連日來大批已預繳學費的苦主投訴店方明知財政有問題仍然拉客,有欺詐之嫌,報警求助。今次事件再次暴露當局對預繳式銷售手法缺乏監管,堵塞漏洞已刻不容緩。

眾所周知,預繳式銷售手法近年大行其道,不少商戶以各種優惠作招徠,吸引消費者預付大筆款項,商戶一旦出事,顧客預繳的費用隨時化為烏有。根據現行法例,一旦店舖申請清盤,消費者將成為無抵押的債權人,追討款項的優先次序排得較後,也就是說,其預繳的費用極有可能泡湯,部分透過信用卡簽帳預繳學費者,要求卡公司截數亦不得要領。

在今次瑜伽中心結業事件中,有苦主直指職員吸客無所不用其極,包括聲稱簽約期內可任意報讀課程、以現金一次付款可獲送兩年會籍等。有苦主狠批店方結業在即仍然游說購買套票,但其後又以種種藉口拒絕提供服務,怒斥店方「上星期仲賣緊套票,依家就執笠,仲唔係詐騙?」

事實上,今次事件只是冰山一角,近年類似投訴已屢見不鮮。有美容院表示可接收購買了倒閉公司套票的客戶,但消費者其後卻要以更高價「補購」套票,才可繼續享用服務,否則原有儲值額將全數取消;部分店舖裝修後以易手為名,要求客戶加錢享用更高級服務;有纖體公司以招募免費代言人為幌子,誘使客人預繳按金,聲稱完成療程後可分期攤還,期間卻百般推搪拒絕退款,更軟硬兼施,游說購買更多療程,有消費者四年來簽卡購買的美容纖體產品總值達八十多萬元,無力還債。總而言之,消費陷阱五花八門、千奇百怪,市民稍一不慎,隨時上當受騙。

涉及預繳消費的詐騙手法遍地開花,當局監管不力,絕對難辭其咎。現時法例並無監管預繳式消費,經營者倒閉甚至捲款私逃也不必承擔刑責。當局對預繳式銷售手法「零規管」,也就難怪無良商人有恃無恐,以此為斂財招數。消委會今年首三個月收到近一百宗涉及瑜伽中心的投訴,其中延遲或無法提供服務的個案高達七十多宗,可見情況已達失控的地步。

當局監管不力倒也罷了,最令人憤慨的是,消費者被騙後往往求助無門。以今次事件為例,有區議員表示,一早已接獲市民投訴,指該公司一間分店積極吸客,卻一直延期開業,他兩度去信要求警方關注事件是否涉及欺詐,惟對方以證據不足為由拒絕跟進。其實,警方面對誤墮預繳式消費陷阱的市民求助,也經常以私人錢債糾紛作擋箭牌,要求他們自行循民事索償。就算受害人向消委會投訴,由於消委會沒有執法權,只能以勸喻方式處理投訴。消費者上當受騙已是萬般無奈,出事後各部門你推我讓,互相卸責,教他們情何以堪。

要杜絕預繳式銷售手法的種種亂象並不困難,關鍵在於當局是否有足夠決心,例如堵塞法例漏洞,特別是嚴打那些刻意收取費用後卻沒有提供服務,甚至明知出現經營困難仍誘騙消費者購買服務的無良商戶;亦可考慮為預繳式服務合約訂立冷靜期,讓消費者簽約購買有關產品或服務後,在指定時間內可無條件解約。另一方面,當局亦可研究倣效旅遊業議會向消費者徵收印花稅的模式,設立美容業界賠償基金,甚至可以效法外國,要求營運者將預繳服務所得款項存入特別戶口。

遺憾的是,對於社會各界提出的合理建議,當局一直無動於衷,除了呼籲市民自己注意風險之外,至今仍是毫無動作。香港向以法治之都和購物天堂自詡,當局對各種消費陷阱卻是束手無策,實在是莫大的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