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學券計劃引分化 有教無類方可取

學前教育學券計劃實施三年,不但沒有獲得預期效果,反而引起不少爭議,甚至被指添煩添亂。當局當初推出這項計劃,原意是讓家長可更自由地為子女選擇幼稚園,從而加強競爭,提高教學質素,但諷刺的是,本報調查發現,學券計劃推出三年以來,全港共有一百一十一間幼稚園倒閉,其中七十五間學校有參與計劃,另有十間幼稚園中途退出計劃。教育界人士狠批,學券計劃掣肘多多,實際上加速幼稚園「死亡」,與計劃初衷背道而馳。

學券計劃為幼稚園帶來的最大掣肘,是規定半日制幼稚園每年學費上限為二萬四千元,全日制學校則為四萬八千元。正如有幼稚園團體指出,學校每年要應付教師調整薪酬等支出,當局諸多設限,令不少幼稚園根本無發展空間,被慢慢陰乾,甚至被迫結業。

眾所周知,目前只有非牟利幼稚園符合參與學券計劃的資格,不少私立幼稚園在巨大收生壓力下,不得不轉為非牟利性質,於是乎,全港私立幼稚園由三年前的二百八十九間,勁減五成至如今的一百四十三間。事實上,即使參加學券計劃,競爭亦非常激烈,加上發展受到諸多限制,結果計劃實行三年以來,非牟利幼稚園反而比計劃以外的其他幼稚園「死傷」更為慘重,實在是咄咄怪事。

學券計劃推出後,反而引起幼稚園倒閉潮,連業界人士也坦言,情況令人驚訝。對於受幼稚園倒閉影響家長來說,要大費周章為子女物色新校,其狼狽可想而知;對學童來說,要重新適應學習環境亦相當吃力。只可以說,學券計劃推行至今未見其利,先見其弊。

當然,幼稚園經營困難,與本港近年來出生率偏低、適齡學童人口下降不無關係,但港府推出政策前欠缺詳細規劃、思慮不周,更是難辭其咎。自當局推出學券計劃以來,社會上爭議之聲不絕,不少人批評計劃無視學校的教學質素互有高低,將全港幼稚園一刀切分為「牟利」與「非牟利」,將前者拒諸門外,不但剝奪了家長選校的自由,更違背了有教無類的理想,最終只會造成社會分化。

可惜,當局對各界反對聲音置若罔聞,仍然一意孤行強推計劃,只是在強大輿論壓力下,當局才為學券計劃訂下三年過渡期,之後再作檢討,以圖堵住悠悠之口。事實證明,學券計劃實行至今流弊叢生,除了出現大批幼稚園倒閉外,有教師團體反映,幼師為達到五年內取得文憑的要求,必須在兼顧教學進程之外繼續進修,加上要應付有關學券計劃的額外文書及行政工作,工作擔子不勝負荷,部分幼稚園甚至出現教師辭職潮。

更離譜的是,部分低收入家庭不僅未能受惠於學券計劃,反而出現「因減得加」的怪現象。以往基層家長透過「學費減免計劃」,子女的學費可獲全數資助,在學券計劃下反而要自行填補學費超出資助上限的差額,部分基層家庭一年要額外付出幾千元,惟有拆東牆、補西牆,有的更被迫將子女轉送至偏遠地區的學校。正因為上述種種亂象,學券計劃實施以來,家長和教育關注組織非議不斷,有幼稚園甚至發起罷課。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學券計劃利民不成,反為學校、家長添煩添亂,只能怪政府當初漠視民意、閉門造車。其實,社會各界曾為學前教育提出不少合理建議,包括倣效中、小學的直資制度,按收生人數額外撥款資助,長遠則應該將學前教育納入免費教育之中。人們不解的是,澳門尚且可以推行十五年免費教育,為何香港做不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