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1/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跛腳管治危機深 社會爭拗無了期

佛偈有云: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一滴水可以反映浩瀚的大海,一粒塵可以看出萬仞高山,這就是見微知著的道理。從這個意義上說,香港高鐵風波不僅反映港府施政寸步難行,更顯示其管治已瀕臨失控邊緣。

「東方報業民意調查」得出相似的結論:對於高鐵爭議,三成二受訪者指反映港府管治出現危機;兩成九稱社會存在不安因素;另有兩成九歸咎於反對派為反對而反對。其實,社會存在不安因素正是港府管治無能的訊號;而部分政客置主流民意於不顧,以「拉布」戰術一再拖延就高鐵撥款申請進行表決,同樣是因為港府軟弱可欺。概而言之,高鐵工程爭議的根源還是港府管治出現危機,是香港深層次矛盾的具體表現。

在高鐵一役中,反對派呼風喚雨,為所欲為,示威者甚至連日包圍及衝擊立法會,堵截支持高鐵工程的立法會議員,而當局竟然束手無策。更可悲的是,當示威者要求高官對話時,有關高官卻嚇得躲在立法會大樓內不敢出門,最後只好使用「調虎離山」之計倉皇逃竄,其狼狽而逃的窘相,將港府外強中乾、黔驢技窮徹底暴露於人前。部分政客食髓知味,勢必對港府窮追猛打,雖然高鐵工程已通過撥款程序,但爭議並未了結,何時能動工建造,恐怕只有天知道。

前後已討論十年的高鐵工程,尚且落到今日舉步維艱的境地,其他基建大計的前景更不妙。上述民調顯示,大部分市民擔心港府未來推出政策時,將遇到不少阻力,其中三成八擔心未來政策難以落實;三成擔心會繼續成為狙擊目標;一成八認為港府處於被動捱打的局面。曾蔭權曾誇下海口,本屆任內將推動十大基建上馬,這個牛皮看樣子是吹得太大了。

高鐵爭議的另一個教訓,是港府閉門造車,不知民意所向,更不懂得如何與年輕人溝通。前年曾蔭權招聘副局長及政治助理時,聲稱其功能是協助推動政策,加強與市民溝通,但事實證明,這批政治新貴除了每年浪費數千萬元公帑外,對港府施政只有破壞,毫無助益。高鐵風波本來是他們揚名立萬的良機,可惜他們躲在局長後面,幾乎隱形。港大民調發現,副局長及政助上任一年多近兩年,市民對他們的認知度仍然低至零,最高知名度亦不過是百分之二,那還是靠醜聞「賺」來的。所謂「強將手下無弱兵」,反過來可以說,「弱兵頭上無強將」,曾蔭權政府管治水平之差劣,已不言自明。

對於港府管治亂象,中央政府看在眼裏,急在心裏。據報道,去年底曾蔭權赴京述職時,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曾面授機宜,要求他「謀劃長遠」及施政「要有原則,要緊守底線」。奈何港府是扶不上牆壁的爛泥,無論中央政府如何支持,終究是無能為力。有本地智庫組織說得好,曾蔭權的最高理想是「我要做好呢份工」,以「打工」心態管治香港,必然是目光如豆,混得一天是一天,不可能有長遠目標。市民已經看到,在施政中,港府稍遇阻力就轉彎,碰到困難就放棄,哪有原則可言,更無底線可守。有人形容港府「人哋嘈兩句,就縮沙唔敢提」,活脫脫刻畫出港府的軟弱本質。

「東方報業民意調查」又顯示,對於港府的管治心態,兩成九認為是得過且過;近一成指無心戀戰;批評港府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則高達四成五。實際上,曾蔭權的任期還剩下兩年,開始為退休打算,哪有心思強政勵治呢?

可以預見,港府的管治將一天差過一天,社會爭拗將無日無之,在一片混亂中,香港邊緣化將由預測變成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