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總理一月十三日在《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深切懷念孫大光同志》的文章,這天正是孫大光逝世五周年。
孫大光生前最高職務是地質礦產部長、黨組書記、中央委員。他一九三二年參加革命,一九三四年入黨,解放前主要從事中共地下工作。抗日戰爭勝利後,在國統區當過長春市社會局長、教育局長。後來由「地下」轉為「地上」,在中共東北及內蒙古區黨政軍機構任職。文化大革命前官拜交通部長,文革中捱整,長期被關押。
誰都知道,孫大光是溫家寶的「伯樂」,是他政治上的貴人。文革後,孫大光出任地質部長,那時中共要組建「第三梯隊」,培養接班人,各位部長大人、封疆大吏皆收到中央指令,負有舉薦之責。孫大光力薦在大西北幹了十幾年、「搞地質出身」的溫家寶。溫家寶調入中央辦公廳工作,從此平步青雲,由中辦副主任而主任,再到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及總理。溫家寶沒有當過部長和封疆大吏而當上總理,這是一個異數,得孫大光力薦而一下子進入中央,是最關鍵的一步。
對此,溫家寶並不避諱,他在紀念文章中首次披露了一些被伯樂發現的細節。原來從一九八○年開始,孫大光根據中央要求將選拔培養接班人當成「老幹部第一位的任務」,為此,他從當時省局級青年幹部中「篩選若干優秀分子作為考察對象」,親自帶着這些人到基層搞調研工作,時間長達三、四十天。孫大光帶着他們「看一路、聽一路、談一路」,朝夕相處,「零距離觀察、鑑別幹部」,掌握第一手資料。這樣的考察「小團隊」,孫大光先後組織了五批,涉及三十多人,溫家寶參加了第二批和第四批,經「覆察」脫穎而出。
溫家寶認為,這種考察幹部的方法「獨具一格」,曾受到中組部「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