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冷眼旁觀:學生為搞事分子?

今年十八歲,就讀中七的少年,是「後回歸」的首代。他們依稀記起在小學階段,董建華說希望香港人都能安居樂業,所以每年要建八萬五千個單位。他們對大人們的愁眉苦臉有更深印象,香港經歷金融風暴,樓價跌,但有位「聖誕權」卻說,不要緊,過幾個月就好了。但事實當然並非如此。

跟着他們看見董建華雀躍宣布迪士尼將在香港落腳,香港要注資二百多億元,然後互聯網開始普遍,賺錢似乎較容易,想出個網上生意的點子就會發達,但事實並非如此,科網股很快就爆破了。

二○○三年,他們讀中一,適逢沙士肆虐,香港成為疫埠,學校停課,香港的街道變得冷清。他們戴着口罩看世界,感受着香港人的壓抑和憤怒。七月一日,他們見證了五十萬香港人用腳向政府說不。

於是,少年人納悶,我們將來怎麼辦?

由他們讀小一開始,教育已在改革,但到中七了,卻仍是考試主導的填鴨式教育。大學資助學額沒有增加,就算高考合格也未必能入讀大學,社會階梯成為斷層,社會向上流動不了,他們對出路和前景都感到茫然。

然後,他們聽說政府要花六百六十九億元建一條高鐵,就更憤怒了。要知道,六百多億元可以資助每年一萬個新增的大學學額整整三十年。因此,他們都不約而同來到立法會門外,對高鐵齊齊說不。

但政府看不懂、看不清,當他們說:我們比你更愛香港,警察卻標籤學生為搞事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