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2/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衣食住行掀加風 港府製造假繁榮

市道好,常常伴隨通脹;市道差,往往出現通縮,這是一般經濟規律。不過,這個規律在香港已失效,經濟繁榮的時候固然各種公共服務會加價,不景氣之際同樣會掀起陣陣加價風,令小市民的生活百上加斤,苦不堪言。

金融海嘯餘威猶在,實體經濟死水微瀾,仍在谷底掙扎,但本港不少公用事業包括中電、大老山隧道、天星小輪、專線小巴等已紛紛宣布加價或申請加價,部分更是一年加兩次,譬如大老山隧道去年底已獲准加價一成,最近再度提出加價的申請。不僅私人經營的公用事業加價,連房屋委員會轄下的逾百個停車場亦計劃在明年加租,真個是你加他加我也加,不加白不加,連帶其他行業也「見加思齊」,加價之風因此一發而不可收拾。

在商言商,商家總是千方百計爭取最大的利益,為股東提供最豐厚的回報,而作為把關者、仲裁者的港府,理應平衡社會整體利益,尤其是考慮基層市民的難處,在處理有關加價申請時要慎之再慎之。但令人失望的是,港府不顧現時經濟環境未有根本好轉的事實,對有關申請似乎一律照准,一次又一次給外界留下偏幫大商家、刻薄小市民的印象。

這邊廂,打工仔的收入無增有減;那邊廂,衣食住行各方面掀起加風,廣東話「滾水淥豬腸,兩頭縮」便傳神地刻畫了升斗市民入不敷出的窘境。「東方報業民意調查」顯示,面對加風勁吹,四成一受訪市民感到無奈;三成七表示會盡量節省開支;一成二表示只好降低生活質素來應付加價。有社區組織透露,為了節省用電,有基層家庭的學生將桌椅搬到走廊,利用自然光看書做功課。然而,不論如何死慳死抵,仍然無法抵銷加價帶來的壓力,例如交通費就很難節省,打工仔總不能山長水遠步行上下班吧。

對於港府不壓抑加風,反而一而再、再而三為加價大開綠燈,絕大多數市民表示不滿,四成四直斥當局對加風愛理不理,做得不多;三成一批評當局對市民的苦況視若無睹,完全無壓抑加風;還有一成五的市民認為,港府能力不足,即使想做也做不到。總之,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小市民孤立無助,叫天不應,叩地不靈,惟有任人宰割。

民間監察團體也批評港府無所作為,在壓抑加風上「軟手軟腳」,令交通工具收費的可加可減機制名存實亡,變成有加無減,只加不減。部分公用事業確實有經營困難,但不是因為收費太低,而是因為收費太高而缺少競爭力,本來應該通過減價促銷來吸引人流,但經營者反其道而行之,不斷加價,形同趕客,由此造成惡性循環,受損害的總是市民。

現在港府開始就明年的財政預算案諮詢民意,不少市民期望當局推出措施紓解民困,政府更應帶頭降低或凍結各種收費,讓市民休養生息。上述調查顯示,建議政府降低或凍結收費的市民有兩成六;要求當局推出相應扶貧措施的有三成四;另有三成四呼籲當局拒絕賺錢的公用事業加價。然而,根據以往經驗,市民的期望愈高,往往是失望愈大,因為港府根本不承認香港有窮人,高官更是輪流高唱本港經濟已見曙光的樂觀論調,為拒絕扶貧紓困製造理論依據。

所以說,港府一再批准公用事業加價,不只是偏幫大商家那麼簡單,其實是刻意通過推高通脹率,製造本港經濟虛假繁榮的表象,讓外界相信香港經濟提前「復甦」,香港政府「英明神武」。對港府而言,製造政績、文過飾非永遠是第一位的,市民的苦況則根本不會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