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
城規會建議發展邊境禁區土地,包括在馬草壟的山坡發展全港首個生態旅舍。生態旅舍的概念來自生態村,自九十年代起,生態村在世界各地興起,一班城市人歸園田居,投入與大自然共存的生活,首要任務是環境保育,村內房屋以自然物料建造,生活使用再生能源。對講求物質享受的香港人來說,生態旅舍將會是體會綠色生活的起點。
「生態旅舍或生態村嘅建築,都以不破壞當地環境為主,同時保留當地文化,同推廣環保嘅生活態度。」環保建築專業議會主席黃錦星經常到各地參觀環保建築,他舉例丹麥的生態村Munksogard,整個生態村由幾個小社區組成,村內的房屋和村中心的會所,外牆用泥磚和草建造,頂部就用海產殼搭建,有保溫和隔熱的功能。
飽覽蠔殼圍濕地
在英國的生態村bedZED,房屋的外牆用類似發泡膠的隔熱物料,部分位置髹上黑色,加強保暖功效,屋頂設有煙囪加強通風;村內又使用大量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和Bio-mass生物燃料,耗電量大減。「生態村要做到『節能、節材、節水、節地』四節嘅健康生活。」黃說。
生態旅舍則是生態村的「濃縮版」,但發展生態旅遊的同時,最重要保留當地文化和保障當地人生計。黃舉例,在巴西亞馬遜熱帶雨林的生態旅舍Ariau Amazon Towers,旅舍建築猶如樹屋,旅客坐艇出入,避免打樁、築路破壞雨林環境;旅舍聘請當地人做導遊,為旅客介紹當地生活文化。
對於本地首個生態旅舍的建議,黃寄以厚望。上月底,政府建議在邊境地區發展生態及康樂旅遊,首創在馬草壟興建八十間矮層生態旅舍,已棄置的龍溪公立學校校舍將改為生態旅遊教育中心,遊客可飽覽蠔殼圍的大片魚塘及濕地。不過,黃認為,本港生態旅舍的推廣對象,應包括讓港人學習綠色生活,「如果香港人再唔改變生活習慣,依家咁嘥電嘅生活方式,要兩個地球嘅資源先夠用!」
■記者陳詠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