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研究指出,現時一般壽命八千小時的慳電膽,原來光度會隨使用時間而減退,光衰情況比二極發光管(LED燈)等燈膽嚴重;有醫生更警告,慳電膽或會刺激光敏感病人,引發他們的敏感徵狀。而更令人擔心的是,在沒有制訂回收計劃的情況下,隨着愈來愈多住戶使用及棄置慳電膽,勢必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眾所周知,慳電膽含有水銀,棄置時產生的有毒廢料有機會被動植物吸收,損害人類健康。有學者指出,本港天氣潮濕悶熱,令慳電膽光衰問題更為嚴重,而一旦慳電膽現金券計劃落實,將有大批市民改用慳電膽,未來處理廢棄慳電膽的壓力勢必非常龐大。現時本港並無處理廢棄慳電膽的有效配套措施,青衣化學廢物處理中心每年只能處理約八十至一百萬個慳電膽,其中政府棄置的燈膽已佔處理量的一半,很難想像將來當局如何處理大量來自家居的棄置慳電膽。
針對慳電膽是否真的環保的爭論,並非始於今天。自港府提出慳電膽現金券計劃以來,社會上不少意見指出,與慳電膽相比,LED燈不但沒有水銀污染的問題,而且壽命更長,亦能節省更多電力。可笑的是,連印度和鄰近的澳門當局也相繼加強推廣LED燈,環境局局長邱騰華早前卻還在為慳電膽現金券計劃護航,稱LED燈未有國際測試標準。言猶在耳,當局其後被踢爆在新政府總部發展計劃文件中指出,慳電膽和鎢絲燈效能較低,新政府總部將會使用LED燈具。當局明知LED燈更具效益,卻偏偏退而求其次強推慳電膽,引起利益衝突的質疑也就在所難免了。
一項政策得以成功落實,離不開事前的仔細論證和廣泛諮詢,以及完善的配套措施。但令人驚訝的是,環境局今年中根據機電署取締鎢絲燈膽的研究,才開始構思慳電膽現金券計劃,作為影響深遠的環保政策,慳電膽現金券計劃由構思、醞釀到拍板,僅用了幾個月時間,如此急就章的政策,自然漏洞百出,受到廣泛質疑。
見微知著,由慳電膽風波引發的爭議可以看出,港府推行的環保政策往往欠缺周詳論證以及完善配套。以徵收膠袋稅為例,由於徵稅只針對部分膠袋,結果一度出現在購物膠袋使用量大幅下降的同時,垃圾膠袋銷量急增十倍,膠袋的總用量不降反升的情況;更有甚者,當局堅持將膠袋稅收益撥入庫房,堅拒專款專用,加強環保工作,難怪有輿論質疑港府借環保之名斂財。再如推廣電動車,原意是減少汽車排放廢氣,卻因充電設備等配套設施遠遠跟不上而淪為紙上談兵。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香港委員會一項調查發現,本港學生環保意識仍有待提高,在受訪的六百個學生中,有近兩成不會自備購物袋,約四成受訪者任由電腦開啟閒置一旁。綠色生活態度必須從小培養,奈何港府在環保問題上只懂大唱「藍天行動」、「綠色大珠三角優質生活圈」等高調,卻始終缺乏具體而有效的行動配合,當局說一套做一套,未能以身作則,又怎能要求青少年有正確的環保意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