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六大產業總是空 十全美夢猶未醒

儘管六大產業的可行性受到廣泛的質疑,港府仍然一意孤行。曾蔭權昨日重申,過去十年間本港經歷兩次金融危機,吸取的教訓是不能單單依靠金融業。他強調,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的六大優勢產業,並非隨意,而是經過詳細討論。聽他的語氣,彷彿六大產業並非「無中生有」及「捕風捉影」,港府對此信心十足,成功就在眼前。

香港不能單靠金融業,正如不能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如此簡單的道理連小學生都懂,何必曾蔭權來提醒呢?事實上,後知後覺的恰恰是曾蔭權本人。曾幾何時,他還在吹噓香港「單靠金融業就能養活一千萬人口」,並對「紐倫港」這個美麗肥皂泡推崇備至。直到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碰得頭破血流的曾蔭權方才如夢初醒,覺今是而昨非,承認單靠金融業不能養活七百萬人口,要走產業多元化之路。

曾蔭權認識到單靠金融業的風險,不失為一個進步,然而,他提出的六大產業仍然是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眾所周知,所謂六大產業是經機會成員在會議上信口開河之作,大部分翻炒董建華時代已經提出的概念,新瓶舊酒,本來不值一哂,偏偏病急亂投醫的曾蔭權如獲至寶,照單全收。從提出六大產業到寫入施政報告,前後不到半年,從未經過科學的評估及深入的討論,當然也經不起推敲。

六大產業出籠後劣評如潮,並不是因為產業本身不好,而是各界質疑香港不具備發展六大產業的條件與環境。香港是一個細小經濟體,地域有限,資源不多,人才稀缺,不必用大腦,就是用大拇指思考,也知道同時發展六大產業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以醫療產業為例,由於公立醫院資源配置失衡,前線醫護人手緊張,疲於奔命,再加上部分人員責任心不足,造成醫療事故接二連三。在此情況下,如果當局不顧一切去發展醫療產業,增加私營醫院,勢必令公立醫院的人手進一步流失。犧牲公共醫療而發展私人醫療,無異剜肉補瘡,除了少數人得益外,絕大多數市民都會成為受害者,當局聲稱發展醫療產業不影響公共醫療的質素,絕對是自欺欺人。

教育領域同樣是千瘡百孔。本地學額嚴重不足,每年都有逾萬名合資格會考生無法升讀大學,港府卻異想天開要大量吸引外地學生來港,只會擠迫本地學生的受教育機會,製造不公平。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最關鍵,港府以為撥幾塊地皮、建幾棟大樓就能發展教育及醫療產業,活化一些工業大廈就能繁榮創意文化,太天真、太幼稚了。

一口吃不成胖子,一鍬挖不出深井,做任何事都要循序漸進,若違反客觀規律,企圖一蹴而就,必然碰壁而回。大躍進年代內地一心超英趕美,發動全民大煉鋼鐵,煉成的所謂鋼鐵全是廢物,後來又有人提出「畝產萬斤」的口號,結果適得其反,三年間餓死幾千萬人。在本港,當年董建華也曾豪情萬丈,提出這個中心、那個港,到頭來腳痛下台依然一事無成,淪為笑柄。說穿了,曾蔭權的六大產業,不過是「畝產萬斤」、「乜港物港」的翻版而已。

從「單靠金融業可以養活一千萬人口」,到一口氣推出「六大產業」,港府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其實質都是口號治港,始終不肯腳踏實地為市民做一件實實在在的事。曾蔭權還將六大產業及四大傳統經濟支柱相結合,拼湊「十全十美」,更暴露其好大喜功。可惜,十全十美只有在夢中才會出現,現實中絕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