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市民質疑曾蔭權涉及連串利益衝突醜聞,真的是無中生有嗎?真的是惡意中傷嗎?事實勝於雄辯,死撐是沒有用的。
不知自省 反咬一口
先看看慳電膽風波。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曾蔭權拒絕派糖,也拒絕扶貧紓困,卻莫名其妙地以「環保」為由推出所謂慳電膽現金券,早就令人覺得事有蹊蹺,後來果然有人踢爆其姻親是某著名品牌慳電膽的代理商之一。其實早在今年七月及九月,已有環保團體先後去信特首辦、環境局等有關部門,查詢某品牌慳電膽在政府採購中的佔有率,並特別提醒當局在推出相關政策時應注意避免利益衝突。但奇怪的是,曾蔭權竟無視環保團體的善意提醒,完全不避瓜田李下之嫌,一意孤行推出慳電膽政策。這是無心之失也好,有意為之也好,當局推出慳電膽現金券,曾蔭權的姻親是主要受益人之一,這是客觀事實,市民質疑當中涉及利益衝突,這是正常的反應,怎麼能說是無中生有、惡意中傷呢?
再看看雷曼迷債事件。當局今年七月份才推出雷曼迷債回購方案,當絕大多數苦主還在望天打卦之際,曾蔭權的弟婦在立法會議員石禮謙協助之下,四月份便已神不知鬼不覺地率先獲得銀行賠償,比其他雷曼苦主足足早了三個月上岸。曾蔭權聲稱對弟婦索賠一事完全不知情,並沒有運用權力去影響達成和解方案,只承認曾向司局長「提及」此事。然而,不管他如何解畫,其弟婦確實獲得銀行優待,比其他人率先獲得賠償,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難道這也是無中生有、惡意中傷?
空穴來風,豈是無因。曾蔭權的誠信遭到質疑,是因為他的做法確實有問題,可謂咎由自取。性格決定命運,他一向倨傲自大,視民意如浮雲,事發至今,他不知反省,反而無理指摘市民,肆意抹黑傳媒,企圖以官威打壓民意,干預新聞和言論自由,實在令人反感和憤怒。尤有甚者,曾蔭權竟將輿論的批評說成企圖「削弱市民對特區政府的信任」,這簡直是拉大旗作虎皮,他無非想將整個政府綁上戰車,為他個人誠信破產陪葬。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事情的是非黑白,絕大多數市民看得一清二楚,不管曾蔭權如何狡辯,也不管他如何疾言厲色,都無法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正如有立法會議員指出,曾蔭權必須多聆聽市民的反應和聲音,深刻反省為何市民對其誠信有質疑,而不能反過來指摘市民無中生有、惡意中傷。
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
昨天又有一批雷曼苦主上街遊行,不滿曾蔭權弟婦提早獲得賠償。而在較早前,廉政公署已接受市民投訴,對慳電膽事件展開調查,也有立法會議員計劃引用特權法,對其展開彈劾程序。事實證明,曾蔭權企圖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終究是白費心機。
孔子說:「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意思是說,假如本身行為端正,從政還有甚麼困難呢?假如本身行為不端正,又怎能輔正別人呢?這是正己才能正人的道理,是古人對從政者的基本要求,今天也不例外。
廉政是香港的核心價值,市民對廉政的堅持,猶如眼裏容不得沙子。曾蔭權作為本港最高決策者,市民對其個人誠信有較高的標準和要求,那是正常的;在他接連涉及利益衝突的醜聞後,市民及傳媒提出質疑,要求他公開交代,那也是正常的。但遺憾的是,曾蔭權不是迴避問題,就是砌詞狡辯,甚至反咬一口,將輿論的善意批評說成肆意攻擊,可見他擇惡固執,剛愎自用,已到了冥頑不靈的地步。
古人說,事無不可對人言。如果曾蔭權自認清白,對於市民的種種質疑,為何要逃避呢?為何不敢公開澄清呢?莫非他真的有甚麼難言之隱?
我們想指出的是,曾蔭權陷入誠信危機,其個人名望受損事小,影響港府管治和香港形象事大。港大最新民意調查顯示,市民對施政報告的不滿意程度,在一個星期間飆升至四成五,急升十四個百分點;評分則大跌六點八分至四十三分,是曾蔭權五份施政報告中評分最低的一份。此外,市民對曾蔭權施政方針不滿率則明顯上升七個百分點至四成一,比○三年董建華時的三成七不滿率還要高。由此可見,最近發生的連串利益衝突醜聞已嚴重損害港府的公信力,今後的施政更加寸步難行,「削弱市民對特區政府信任」的不是傳媒,恰恰是曾蔭權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