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治病是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施術於皮膚、經絡、穴位和病位,把阻滯在人體內的病理代謝產物通過皮膚排泄出來,使病變的器官、組織及細胞得到氧氣的補充而被活化,而預防疾病及促進機體康復。
從狹義上來說,痧是指痧疹的形態外貌,即皮膚出現紅點如粟,以手指按皮膚則感覺有阻礙物,是疾病在發展變化過程中反映在體表皮膚的一種表現。
刮痧療法是應用光滑的硬物或手指、金屬針具、瓷匙等,塗上食油、凡士林、白酒或清水,在人體特定的部位,反覆進行刮、擠、揪、捏、刺等物理刺激,造成皮膚表面瘀點或瘀斑,通過刺激體表皮膚及經絡,改善人體的氣血流通狀態,從而達到扶正祛邪、調節陰陽、活血化瘀、清熱消腫、軟堅散結等功效。
刮痧療法臨床應用廣泛,適用於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和各系統疾病,如消化、循環及呼吸等系統,還可預防疾病和保健強身。
臨床發現:完全健康的人,大部分刮拭後也不出現痧;但若有潛伏病變的人刮拭後便會出痧,而痧的部位、顏色、形態與病變部位、病情輕重、病程長短有着密切的相關性。
儘管刮痧可以用於多種病證治療,施術者也應先經過培訓,因它也有慎用證和禁忌證。有出血傾向的疾病,慎用此治療。如血小板減少性疾病,過敏性紫癜症、白血病等。危重病證者不適合使用刮療,如急性傳染病、重症心臟病等。傳染皮膚病者亦不宜刮痧,如癤腫、潰爛。孕婦、婦女經期,禁刮下腹部。
中文大學中醫學院
中醫推廣小組
scm@cuhk.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