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冷眼旁觀:教育產業化

立法會議員憂慮高等教育產業化,是變相減少本地學生入讀大學的機會。這論調反映「小鎮式」的排外思維,但在全球化的今天,排外思維已不管用了。

為促進教育產業化,政府有兩大方面的建議,一是撥出分別位於何文田和黃竹坑的土地供私立大學建設校園,預計這兩所新大學可提供四千個學額。二是考慮放寬香港私立中學收取非本地學生的限制。

首個建議其實對本地生也非常有利,現時受資助的大學學位僧多粥少,不少高考成績符合讀大學的年輕人被迫讀副學士。若新建的私立大學具質素,收費合理,政府又可提供貸款,不失為更多本地青年入讀大學的良機。第二個建議讓學位過剩的中學有機會多元發展,讓校園國際化,對香港建立優質教育品牌和口碑非常重要。我知道不少直資中學已在磨拳擦掌,只待政府開綠燈,有些甚至已取得校友捐款,建設宿舍,為來自外地的同學提供住宿設備。

新加坡走教育產業化的路已多年,獅城的中學和大學收取了不少內地和東南亞學生。讓城市有更多的外來年輕人,鼓勵他們留下工作,是對抗人口老化的策略。香港的步伐已比人慢了半拍。

其實,議員反而該問:為何在二十年前的港英年代,香港有一萬四千五百個資助大學學位,二十年後的今天,仍是這些資助學位?難道香港不需要比二十年前更多的人才?資助學位很重要,因為不少大學生是家中的第一代大學生,他們來自基層家庭,需要資助學位才能圓他們的大學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