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呔曾整色整水,整出個大頭佛。究竟是無心之失,還是有心之為,除非有人是他肚子裏的蛔蟲,否則沒有人知道。衡量是否有利益輸送,只有客觀標準,就是在整件事情上究竟誰得益了?
市民得益了嗎?事實上沒有,得一百元因加得減;環保得益嗎?也沒有,慳電膽的水銀污染問題後患無窮;政府得益嗎?也沒有,計劃未推出已誠信受損;算到最後,得益者果真只有煲呔曾親家等一眾代理商。
更有環保團體揭露事前曾去信政府各部門(包括行政長官辦公室)提醒利益衝突問題,而煲呔曾置之不理,即是明知事情會導致誠信受質疑,他也一意孤行。由此看來,煲呔曾要嘛是狂妄到目中無人,要嘛就是政治智慧零雞蛋。
當年梁錦松買車事件,也是在誠信受質疑之下離職,沒有人敢打包票說他買車是為了慳稅,但官員在推行政策中涉及私利,一時之間無法說清楚,最終以辭職「明志」,這也是對公眾負責的表現。
梁錦松殷鑑在前,煲呔曾竟麻木至此,自己也陷入「說不清楚」的境地,誠信被廣為質疑。他一直自詡為政治家,政治家應對公眾利益負責,個人榮辱置之度外。為平息公眾疑慮,煲呔曾如果選擇掛冠求去,消除政府的被動局面,於公於私都是好選擇。
官商勾結是敏感問題,寧肯從嚴,不可敷衍,大是大非之前,煲呔曾好自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