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縱使不肯紓民困 也請勿說風涼話

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空談六大產業的遠大宏圖,卻在扶貧紓困、振興經濟及創造就業等市民最關注的問題上交了白卷。港大進行的最新民調顯示,曾蔭權這份施政報告的得分,創出其上任以來的新低,可見市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面對外界批評,曾蔭權並沒有反躬自省,反而繼續死撐。他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辯稱「收入低於綜援才是貧窮戶」,並強調政府此前推出的紓困措施,純粹是因應金融海嘯而臨時推出,若長期推行可能需要加稅。面對全港一百二十四萬貧窮人口,曾蔭權竟然擺出一副「長貧難顧」的嘴臉,難怪有議員怒斥他「厚顏無恥」,無視窮人死活。

必須指出的是,本港目前有十九萬個在職貧窮家庭,其中不少家庭的收入甚至低過綜援金額。曾蔭權日前忠告買不起樓的市民遷往偏遠地區,但其實不少居於天水圍等偏遠地區的在職貧窮人士,每天上班均要應付高昂的交通費用,被生活重擔壓得透不過氣來。對他們來說,曾蔭權的「收入低於綜援才是貧窮戶」的言論,實在太過涼薄、太過無情。

曾蔭權指紓困措施純粹是因應金融海嘯而臨時推出,潛台詞無非是金融海嘯的影響已經過去,本港經濟漸露曙光,沒有必要再推行紓困措施,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城市大學昨日公布兩岸四地第三季消費者信心指數,港人對各方面的消費信心仍然相當疲弱,其中對物價狀況及購買房屋的信心指數,更連續兩季下跌。如果本港經濟真的像高官所吹噓般正逐漸復甦,為甚麼普羅市民對生活前景仍然沒有信心?

曾蔭權將貧窮問題與金融海嘯掛鈎,而事實上,回歸以來本港雖然經歷過曾蔭權口中「二十年來最好」的「黃金時代」,但總體而言貧窮問題卻有加劇之勢,貧窮人口有增無減。九七年本港約有二十八萬人領取綜援,至今有關數字已增至超過五十萬,目前失業人口更已高達二十一萬;九七年貧窮人口是一百萬,現在已增至一百二十四萬。事實勝於雄辯,以上數字已可以說明一切。

更有甚者,現時香港堅尼系數高達零點五三三,遠遠超越零點四的警戒線,是亞洲區貧富懸殊最嚴重的地區。「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社會矛盾激化,一百二十四萬貧窮人士,無異於一百二十四萬顆計時炸彈,當局不設法解決日益嚴峻的貧富懸殊問題,只是一心想着如何推卸扶貧責任,令人難以接受。

更令人憤慨的是,曾蔭權出言恫嚇市民,稱要維持紓困措施就可能要加稅。其實稅款來自納稅人,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理所當然,如果確實沒有能力扶貧倒也罷了,特區政府坐擁龐大財政和外匯儲備,寧可給公務員加薪也不肯紓解民困,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豈有此理!

曾蔭權早前事先張揚這是一份「無糖派」的施政報告,但必須指出的是,利民紓困與「派糖」根本是兩回事,不可相提並論。古人說,「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公平分配社會資源,確保市民安居樂業,本來就是政府的首要責任,如果有人認為「派糖」是高高在上的「賜予」,那不但是推卸了為政者應負的責任,更是對市民的一種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