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長說,「政府認真考慮公眾意見,決定把皇后碼頭重置海濱」。其實,調查顯示,支持原址重置與支持把碼頭搬到海濱的公眾本來意見相若,社會未見主流共識。可是,當十六個區議會去年以差不多的字眼通過「支持把碼頭重置海濱」的動議後,「公眾」的意見就有了主流傾向。
有了「區議會救駕」,共建維港委員會支持原址重置,並建議在原址對外設「內湖」,讓碼頭前依然有水體的方案,在十六個區議會和他們代表的廣大市民跟前,就顯得太過高深和理想化。
香港是個非常實際和重視功能的社會,碼頭必須有碼頭的功能,不能將之變涼亭,而減少塞車最重要,推動基建必須有效率。在區議會的大力支持下,功能和效率很容易凌駕共建維港委員會推崇的可持續發展、國際保育準則,以及皇后碼頭與大會堂和愛丁堡廣場是三位一體的歷史布局等理據。
多謝區議會,讓香港社會能夠繼續鞏固功利和藐視文化歷史意義的心態。多謝十六個區議會及時提出動議,讓共建維港委員會作為諮詢組織,願意提出敢於與政府不同的罕有獨立意見,出現最佳的抗衡聲音,且也是來自民間。
區議會值得政府嘉許,因為它往往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義無反顧支持政府,例如在十年前取消市政局一役,就幸好有區議會支持殺局。但區議會卻「無求」,殺局後議會沒有增加權力,議員抱怨一會兒,卻大體接納角色,繼續發揚不問回報的啦啦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