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香港政治的學生,大概都會讀過李察曉士在一九六八年出版的那本《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這本書不能算一些人評價之為經典,但暢銷一時、歷久不衰,有兩大原因:一是書名起得好,一語中的,道出當時香港的問題所在;二是順口易記,相信是最多人引述的書名。
而此書更把香港權力機構排位,港英政府竟然不敵馬會。他的權力排位是:馬會排第一,滙豐和怡和位列二、三,港英政府只能排在後列。經曉士這樣一吹,馬會管治香港之說就不脛而走。
但四十多年前的香港權力排行榜中的老大,如今也要叫窮,在今個馬季,馬會的盈利跌了八成,由三十一億跌至七億元,如果要維持十億元的捐款,那就要動用儲備。
馬會盈利大減,是因為向政府包了底,並向每注投注一萬元以上的大戶提供百分之十的回扣,馬會想靠這招止住投注額的跌勢。當時的構想,是希望通過提供回扣的方法,帶動投注額回升,那麼馬會就可以多抽稅款,除笨有精,當投注額上升到某一個百分點之後,多抽的稅款就可以補回回扣的支出。這個百分比要有實際數據才可以計出,但概念上就一定要投注額上升,現時投注額還要微跌,再加上向大額投注提供回扣,那馬會的收益就兩面縮!
面對逆境,馬會只能提出增加賽馬日數,但又遲遲不能落實,加上澳門的娛樂公司和網上非法賭博拚命搶客,花樣百出,如果明年的投注總額再跌,馬會那個基金不知還可以填多少年!
李察曉士四十年前那個權力榜,今天各有遭遇:馬會呻窮,大笨象滙豐月前低價供股,惹來紅粉股評人落淚,怡和遷冊,政府弱勢。世事無常,當非曉士可以預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