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儘管父親節被忽視,父愛被低估,當父親的並不在乎。幾千年來,中國的父親被要求父道尊嚴,愛要含蓄內斂,對子女不苟言笑。尤其是在社會分工上,一向是男主外、女主內,父親承擔起養家餬口的重任,終日在外奔波操勞,與子女關係相對疏遠,而母親在家照顧子女,跟子女關係密切。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歌頌母愛的典章如汗牛充棟,歌頌父愛的則寥若晨星。一句「世上只有媽媽好」,已經說明了一切。
時代在改變,男女平等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但男外女內的家庭結構卻基本不變。在本港的九成家庭中,父親仍然扮演家庭經濟支柱的角色,擔當賺錢養家的重任,而在經濟不景氣之下,父親們普遍面對減薪、凍薪之苦,更無時無刻不擔心失業,精神壓力大增。為保住飯碗,父親們不得不拚命加班工作,在家的時間更少了。一項調查顯示,八成八受訪父親忙於工作,每天與子女在一起的時間不足兩小時,約兩成父親每天親子時間不足半小時,難以避免地影響家庭關係。
對失業者來說,理論上有更多時間呆在家中,彌補以前疏忽照顧子女的缺憾,事實卻不是這回事。失業者在社會上受歧視,回家更遭受心靈的煎熬,一方面為自己沒有盡到做父親的責任而內疚,無顏面對子女,更擔心子女因此看不起自己,堪稱內外交困。父親節前夕,有工會訪問在過去一年內曾經失業的父親,約六成感到失業令自己作為父親的形象受損,七成半因經濟困窘而減少共享天倫的娛樂活動,近三成失業父親與子女關係變差。
毫無疑問,在金融海嘯打擊之下,做父親的首當其衝,再由父親傳導到家庭,父親受壓力,家庭有壓力,父親不快樂,家庭也快樂不起來,因為父親失業而引發的家庭悲劇更是時有所聞。本報報道,一名父親多年前失業,妻子離家出走,他只好將年幼的女兒託付給內地家人照顧,又因無錢而頻遭家人白眼,不敢回鄉下探望女兒。可見在經濟逆境之下保住一份工作,對一個父親、對一個家庭是多麼的重要。換言之,港府振興經濟不力,創造就業無方,正是製造家庭不和諧的主要原因。
趁着今日父親節,多個團體走上街頭,爭取港府立法推行男士有薪侍產假及學生半價乘車優惠等。其實,男士侍產假是國際大趨勢,西班牙剛剛通過一項法案,將男士侍產假由十五天延長為四周,為全國的父親送上厚禮。而港府儘管認同男士侍產假的意義,可惜光說不做,所謂重視家庭價值,所謂平等機會,根本是葉公好龍。
父親節的創立,本意就是提醒世人重視父親對家庭、對社會的貢獻。與母親節一樣,父親節也起源於美國,由多德夫人於一百年前率先提出。多德夫人的母親早逝,父親身兼母職將孩子們帶大,當子女長大成人並希望父親安度晚年時,父親卻因積勞成疾去世。已為人母的多德夫人才明白到,父親在養育兒女的過程中所付出的愛心與努力,並不亞於任何一位母親。後來,美國政府將父親節列為法定假日,並被許多國家所採納。
今年正好是父親節誕生一百周年,意義尤為重大。中國人最講究孝道,雖然說孝順與否關鍵看平時,但在父親節這一天,為人子女者不妨勇敢地表達出來,一個問候,一份禮物,一次探望,一句「父親節快樂」,就足以讓父親成為世上最快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