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最近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不統,不是排除統一這個選項,而是他在任期八年內不去討論統一問題,因為這八年不可能有答案,討論意義不大。
馬英九的這段話,反映出「統一」問題實際上一直纏繞在他的腦海裏。他所說的「不統」是他執政時期的政策考慮。因為以海峽兩岸的條件而論,八年內不可能有統一答案,所以八年內都要在政策上維持「不統」。
那麼,怎樣才能知道兩岸有否「統一」答案呢?馬英九的說法是要由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共同決定,而且要通過「公投」給出這個答案。按照這樣的「程序」,兩岸要談統一,先要經過台灣「公投」。「公投」「同意」談統一了,兩岸才能開談。若以這個邏輯辦事,兩岸有朝一日談出了「統一」方案,在簽訂之前,當然還要再經台灣「公投」,多數人同意了,台灣這邊才能簽署。
這當然是一條漫長的道路,而在可以接觸到談統一之前,兩岸首先還要解決一系列「政治難題」,這包括兩岸簽署和平協議及兩岸設立軍事互信機制,有了這兩項,兩岸才能營造出可談統一的氛圍。然而,單有這個氛圍還不夠,還要兩岸在經貿、文化、社會各方面有極其密切的不可倒退、相互依賴的關係。在這個時候,台灣島內的「台獨」勢力和思潮還要被壓縮到最小、沒有多少市場了,有關「統一談判」的「公投」才能啟動。
目前,這個問題只有模模糊糊的路線圖,沒有具體的時間表,而且這個路線圖也完全有可能被台灣島內外的一些變化阻斷和打亂。例如,民進黨若上台,「台獨」勢力若坐大,這個路線圖必被阻斷和打亂;美國對華政策若發生逆轉,這個路線圖也必被阻斷和打亂;今後東北亞局勢若大變,中國在東海、南海與周邊國家因主權爭執而出現緊張局勢甚至武力相向,也會導致路線圖的阻斷和打亂。
綜上所述,干擾因素和變數甚多,北京不能不有足夠的耐性和各方面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