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旁觀:社會創新辦公室

美國的非牟利團體最近收到一連串讓人振奮和鼓舞的消息。奧巴馬總統先在四月委任曾掌管Google慈善公益部門的沙爾女士擔任新成立的白宮社會創新辦公室主任,繼而在本月九日宣布成立五千萬美元的「白宮社會創新基金」,用以發掘最具潛力、最能夠顯示成效和可以在全國擴展並複製的非牟利項目,讓個人、社區以至商界企業,都能確認社會創新的重要。

在奧巴馬之前,白宮的行政架構中,找不着「社會創新」這四字,因此,奧巴馬的決定,除了具象徵意義,還有許多實質、嘗試改變社會思維的意義。

奧巴馬推動社會創新,是相信非牟利界別,相信社會問題可以用非傳統、集合社區智慧的方法解決,相信今天的挑戰並非單由政府制訂政策就能處理,而是由社區的創新力量一起執行和持續發展。

社會創新辦公室的首要任務,是評估和考慮「複製」那些已在某些社區證明成功的計劃。辦公室點名提出了幾個,如已在十多個州發展的「青年村」,這機構的使命,是讓每個家庭「都過得好」,從家庭入手,幫助有行為和情緒問題的年輕人,相信家庭的共識和諒解才是長遠解決問題的方法。又例如「哈林兒童特區」計劃,這是融合教育、社會服務和社區建設的一站式家庭中心,已成功處理不少弱勢家庭的糾紛問題。

香港對社會創新很陌生,近年民政局推動的社會企業,只是鼓勵社福界做小生意,並不一定有社會創新的含義。然而,社會創新與社區發展有密切關係,不少社區問題均可從嶄新的發展(而非補救)心態入手。社區有的是人及各種能力,社會創新是要求大家尋找和釋放正能量和點子,再加上專業協助,定能解決各項棘手問題。

香港,也需要社會創新辦公室。